新華網瀋陽1月26日電(劉舒)“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擦亮高質量發展底色,是資源型城市轉型的路徑。”遼寧省人大代表、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任文軍&&。
近年來,遼河油田突出“油氣和新能源並重”的發展理念,統籌實施綠色低碳工程,循序調整油田産業結構,強化創新驅動和管理提升,積極拓展“擴綠”空間,綠色低碳轉型發展邁出了堅實步伐。
拓展“擴綠”空間 構建多能互補格局
在油區內,通過“新能源+産能新井”“新能源+老區調改”“新能源+數字化建設”等多場景建設應用,利用井場、站場優先開展自消納項目建設,以內部挖潛推動生産用能清潔替代,實現了井站場覆蓋千余個、裝機規模近百兆瓦、發電量突破一億度。
面向周邊,發揮中石油駐遼企業配套清潔電力開發建設龍頭作用,圍繞油氣生産綠色轉型、煉化企業“減油增化”升級改造,統籌配套清潔替代項目建設,構建“1+N”新能源業務發展格局。
據介紹,遼河油田與屬地政府聯合成立項目專班,與中石油駐遼企業深化對接能源需求、資源潛力和轉型升級項目,牽頭制定駐遼企業碳達峰實施方案、600萬千瓦指標落地實施方案,形成了與6市7企攜手“擴綠”、上下游一體化協同發展的新局面,一批風光熱合作項目正在有力推進。
此外,遼河油田還積極探索能源綜合利用路徑,打造“興60站節能降耗、雙229多空間利用、辦公區多能互補”等示範工程。結合風光綠電替代、地熱開發、餘熱利用,着力建設金海採油廠、高升採油廠、瀋陽採油廠等一批低碳採油廠,構建油氣與新能源多能互補、因地制宜、多元迭代發展的新格局。
強化綠色生産 推進全鏈條“瘦身健體”
“作為千萬噸級大油田,油氣資源仍然是遼河油田的基本盤。”任文軍&&,遼河油田全面貫徹“節能是第一能源”的理念,做好“加減乘除”,推進全鏈條“瘦身健體”。
採油系統做“加法”。遼河油田實施“採油+智能技術”,以自動控制替代人工操作,對油井的調控周期從幾個小時精細到十幾分鐘,實現低産井提效、降耗、錯峰用電;實施“採油+節能技術”,逐步推廣無桿泵、直驅螺桿泵等新型節能舉升技術,以示範站區帶動提效降耗。
集輸系統做“減法”。遼河油田深挖系統優化簡化空間,按照整體統籌、科技賦能的工作思路,推動工藝系統集約節約、瘦身提效。
熱注系統做“乘法”。在産汽環節,持續推進鍋爐提效,推廣應用成熟技術,平均熱效率提高0.5%;在輸汽環節,重點推進沿程減耗,加強保溫監測維護,將沿程熱損失控制在2.6%,同比下降0.1%;在注氣環節,實施隔熱裝置“跟、研、試、測、換”全過程優化,井筒熱損失同比下降0.2%。
燃料結構做“除法”。遼河油田立足燃料結構調整,全面梳理油田用能狀況,對外圍地區、外輸管道、燃油鍋爐實施7項優化改造,在2022年“燃煤歸零”的基礎上,持續推進“燃油歸零”,深化節能減碳。
2023年,遼河油田累計完成30項節能降碳工程,實現能耗總量、能耗強度全面控降,全年節約天然氣近3000萬立方米、節電2000多萬度,折合標煤4萬多噸,減排二氧化碳10萬噸。
建設“三大儲庫” 推動能源供給向能源服務轉變
任文軍&&,在油氣與新能源並行逐“綠”的同時,遼河油田還積極推進儲氣、儲碳、儲能“三大儲庫”建設,努力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遼河力量。
擴建儲氣庫,打造周邊清潔能源供應樞紐。遼河油田同步推進調峰保供與建設運營,累計採氣突破100億立方米。截至目前,遼河儲氣庫群已經連續7個周期安全、高效地完成冬季天然氣保供任務。
快建儲碳庫,打造地區碳封存服務基地。圍繞“提高采收率與碳埋存同步發展”的思路,遼河油田加快推進碳捕捉、碳利用、碳封存全産業鏈建設,順利投産歡採、特油兩座二氧化碳捕集液化站以及雙229循環注入站,首次建成了捕集、液化、注入、循環處理全流程的CCUS配套地面工藝系統,全年注碳9.2萬噸,增油1.3萬噸。
新建儲能庫,打造區域電力儲能調峰中心。通過開展技術研究與試驗,遼河油田建成世界首座電熱熔鹽儲能注汽站,首次將熔鹽儲能技術應用於稠油注氣開發。該項目中,遼河油田自主創新研發、攻克5類14項核心技術,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邁出了徹底改變稠油熱採中蒸汽生産方式的第一步。
“2024年,遼河油田將聚焦加油增氣,推動油氣産量穩中有升;進一步強化綠色轉型,增添發展動力;以科技創新引領主營業務轉型升級,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推動公司實現高質量轉型發展。”任文軍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