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産業興則農村興,農村興則國家旺。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産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産’文章”。當前,全國各地發展農村特色産業,扎根“土”,體現“特”,形成“産”,從發展産品向發展産業轉變,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轉變,從發展一産向一二三産融合轉變。做好“土特産”文章,根在水土、在農民、在文化,其中蘊含着鄉村産業振興的美好圖景。
新華網推出大型融媒體報道《鄉味》,記錄各地做好“土特産”文章的鮮活故事,呈現“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一縣一特”的産業發展新格局,一起去看新征程上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新華網瀋陽9月4日電(趙健彤 劉舒 實習生 代惠文)鄉野十里,瓜果飄香。採摘、搬運、裝車……在瀋陽新民市梁山鎮北四家子村,瓜農們穿梭在瓜棚、田間,一派豐收繁忙景象。
作為新民市的特色水果,梁山西瓜又稱“小梁山西瓜”,因其個大皮薄、果肉細嫩、甘美爽口等特點備受歡迎,而其主産地梁山鎮更是通過西瓜種植産業的發展,帶領當地百姓過上了有滋有味的“甜”日子。
圖為瀋陽新民市梁山鎮北四家子村村民肖玉華展示成熟的西瓜。新華網劉舒攝
設施農業助力“西瓜之鄉”結出纍纍碩果
“我們‘小梁山西瓜’皮薄、肉厚、小黑籽、大紅瓤,口感可好了,比白糖還甜呢!”北四家子村村民肖玉華看著瓜棚內成熟的西瓜笑着説。
梁山鎮位於柳河、繞陽河衝擊平原,土質沙化,水源充足,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宜西瓜生長。得益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梁山鎮素有“西瓜之鄉”的美譽,從清朝光緒年間種植到現在有近150年的歷史,是中國地理標誌農産品。
近年來,在瀋陽市扶持政策的支持下,全鎮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持續提高栽培技術,托起了村民的致富夢。
“過去我們種植大田西瓜,常常是靠天吃飯。自從建棚種植西瓜,收入就有了保障。”肖玉華説:“棚裏的西瓜,風吹不着、雨進不來、雹子也打不着,只要風放好了、水澆好了,産量就沒問題。”2016年,肖玉華將原有的5個竹棚升級成鋼架棚,收入直接翻了兩番。
圖為瀋陽新民市梁山鎮的西瓜大棚。新華網劉舒攝
無獨有偶,在距離北四家子村不遠的大劉屯村,村民孟昭金和工人們正在搭建鋼架棚。“我有十多個大棚,不同的大棚根據不同的時間育苗移栽,這樣一來,每個棚內西瓜成熟的時間不一,可以錯峰上市,收益更高。”孟昭金説。
據新民市梁山鎮副鎮長朱威介紹,在瀋陽市發展設施農業補貼政策的扶持下,梁山鎮設施農業面積逐年增加,僅2021年秋季梁山鎮就新增設施農業冷棚3110畝。目前,該鎮設施農業總面積達2.7萬畝,覆蓋15個行政村。
“我們鎮的主要産品是冷棚西瓜和香瓜,平均每畝效益可達萬元以上。朱威&&,設施農業的發展也給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了工作崗位,從瓜苗栽植、田間管理到採摘銷售,每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而這也成為農民增收的另一途徑。
圖為在瀋陽新民市梁山鎮西瓜大棚裏成熟的西瓜。新華網發(夏銘陽攝)
合作社一站式服務讓農民共圓致富夢
走進新民市建群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西瓜大棚,只見西瓜藤鋪滿地,一個個圓滾滾的西瓜從葉片間露出。在合作社社員們有序的配合下,這些皮薄、瓤紅的“梁山西瓜”被裝上貨車,銷往各地。
據合作社理事長王建群介紹,合作社自2013年成立以來,已帶動村民40餘人,每年效益可達三四百萬元,目前還在積極申請梁山西瓜的地理標誌專用標誌。
近年來,在梁山鎮各級黨組織的帶領下,梁山鎮黨員積極發揮帶頭作用,帶頭創辦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社員提供建棚、育苗、栽培、種植、銷售等一站式服務,帶動農民同生産、同發展、共增收。
朱威&&,目前,梁山鎮已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138家,從業入社農戶1200余戶,佔全鎮從業農戶34%。截至2022年底,梁山鎮農民人均收入2.5萬元,較上一年人均收入增長10.6%。
圖為“梁山西瓜”。新華網發
市場導向打造“梁山西瓜”特色品牌
“賣西瓜嘞,個大味甜的梁山西瓜……”市場裏,瓜農老宋的西瓜攤引得批發商駐足詢價。“過去咱得賣力介紹這瓜品質好,現在就説是‘小梁山’的,大家都認。”
朱威&&,“梁山西瓜”的高知名度離不開其背後的品牌打造。
據了解,2015年,國家質檢總局批准“梁山西瓜”為地理標誌産品,這一利好信息也激活了梁山鎮以西瓜為産業的發展方向。
為叫響“梁山西瓜”品牌,當地不斷更新品種、改良風味、提高質量,同時利用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借助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等農産品知名展會以及區域合作等&&,開展宣傳推介、洽談對接等活動,提升“梁山西瓜”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在政府部門的宣傳引導下,如今,“梁山西瓜”逐漸走出東北,遠銷北京、上海、天津、廣東等各大果品市場,是瀋陽乃至東北地區的拳頭産品。據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統計,截至2022年,“梁山西瓜”品牌價值達 30 億元以上。
朱威&&,下一步梁山鎮將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自然稟賦,找準産業發展的着力點,將“梁山西瓜”品牌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