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08/04 09:02:52
來源:新華網

鄉村振興在行動丨遼寧蘇家屯:“&&長廊”話共富

字體:

  新華網瀋陽8月4日電(趙健彤)走進遼寧省瀋陽市蘇家屯區,公路旁聳立的一幅“鄉村振興&&長廊”規劃圖格外引人注目,從東到西,近100公里長的通道上,分佈着61個省級美麗宜居村、25家農業龍頭企業、1000戶美麗庭院……從乾淨整潔的村屯院落,到綠意盎然的萬畝稻田;從鱗次櫛比的蔬果大棚到有序排列的工廠廠房,這條“&&長廊”,處處都書寫着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的故事。

  黨建引領 綠美鄉村入畫來

  山嵐輕浮、草木疊翠。時值盛夏,馬耳山的游客絡繹不絕。這座因酷似馬的兩隻耳朵而得名的山峰位於蘇家屯區東南部,有着“沈南第一峰”的美譽。站在山頂眺望,山腳下擁有大片採摘園的村落便是馬耳山村。

遠眺馬耳山村。受訪對象供圖

  “我們是帶孩子來爬山的,沒想到還能體驗採摘的樂趣。”游客章婷對這次旅程很滿意,爬山、看景、親子採摘,一條旅游線路滿足了所有需求,“我要把這個‘寶藏旅游地’推薦給更多朋友。”

  據馬耳山村第一書記王堯青介紹,該村堅持黨建引領、融合發展的理念,確立“生態立村,旅游強村”發展路線,由村裏全資註冊旅游開發公司,在保護生態環境基礎上,因地制宜開發旅游資源,村民親身參與景區建設、管理,獨立經營、獨立合算。目前,馬耳山景區年接待游客達30萬人次,旅游相關收入達2000余萬元。

馬耳山村的農家院。受訪對象供圖

  游客多了,農民的腰包也“鼓”了。

  經營葡萄採摘園的劉穎是土生土長的馬耳山人,她還記得十多年前,村裏是“臟亂差”的落後村,家裏只有務農一條出路,年收入不超過4萬元。隨着鄉村旅游、休閒農業等新産業新業態的發展,她也在村委會幫助下,架起葡萄藤,走上了致富路。

  “我們家的葡萄園有10多畝地,就靠採摘、賣葡萄,一年能有10萬元收入,比過去翻了兩番還多。”劉穎説,現在不僅收入高了,生活環境也越來越好。“村裏治理得乾淨、漂亮,來爬山的游客還願意到我們村裏游覽,體驗田園風光、拍照打卡。”

馬耳山村景色。受訪對象供圖

  變化背後,是馬耳山村將“紅色鄉村”與“綠色旅游”有機結合的生動實踐。村裏的旅游收益以結餘利潤上繳、投資村屯環境建設兩種方式回饋給村集體,村民富了、環境好了,服務也會隨之升級,吸引更多游客,形成良性循環。

  “村黨組織將繼續探索讓黨建向服務型和功能型升級,為鄉村治理和産業發展注入靈魂、提供動力,讓馬耳山村環境更宜居、産業更興旺。”王堯青説。

馬耳山村黨群服務中心。受訪對象供圖

  龍頭帶動 穩崗就業促增收

  從馬耳山村出發,沿着“&&長廊”向西行駛10余公里,昊明禽業的廠房逐漸進入視野,這家以肉雞屠宰加工為主業,配套種雞飼養、雞雛孵化、飼料加工等為一體的企業在當地帶動了1500余名農民就業,合作農戶達10000余戶。

航拍昊明禽業廠區。受訪對象供圖

  作為瀋陽市國家級農業重點産業化龍頭企業,該公司雞肉産品已經覆蓋全國,年産值62億元,不斷延伸的産業鏈,拓展了群眾的致富路徑,讓更多農民走出家門,成為産業工人。

  60、78、129……工廠車間內,記數員趙冬梅正在熟練地記錄生産數量。而15年前,她還只是在家務農,“靠天吃飯”。“工廠裏工作風吹不着,雨淋不着,一年到頭還有6萬多元的收入,比以前強多啦!”

  昊明禽業生産車間。受訪對象供圖

  “目前我們針對農民主要招收屠宰分割操作工、包裝工等,進入工廠後會對他們進行崗位操作、技術標準、企業文化方面的培訓。”遼寧昊明禽業集團董事長王琦是蘇家屯區本地企業家,在他看來,不少村民將土地流轉出去,到廠裏上班,拓寬了增收渠道,也實現了家門口就業,一舉雙得。

  “下一步,我們將積極發展食品加工、預製菜等産業,建設自動化食品加工項目,預計還會為當地村民提供1500余個工作崗位。”王琦説。

  産業興旺 帶領村民得“甜頭”

  沿着“&&長廊”繼續向西,道路兩旁的風景變了樣,當看到一片蔥鬱的稻田時,來勝堡村就到了。

  來勝堡村是小有名氣的設施農業村,2020年11月,獲批農業農村部第十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

鳥瞰來勝堡村蔬菜大棚。受訪對象供圖

  “十多年前,來勝堡村貧窮落後,沒有支柱産業,集體經濟也十分薄弱。”如何帶領村民致富?成了村支書宋慶良最“頭疼”的難題。

  2006年,來勝堡村被劃入永樂經濟區,通過學習外地經驗,宋慶良決定帶領村民發展設施農業,推進棚菜基地建設。

  “當時村民對建大棚顧慮很多,不敢嘗試。村黨組織書記帶領村幹部到外地考察學習後,兩委成員率先垂範,各自建設1-2棟大棚,當年就取得單棚收入3-4萬元。”看到村兩委成員“真金白銀”的收入,不少村民動了心。

來勝堡村水稻稻田。新華網趙健彤攝

  2007年,來勝堡村建立起花卉大棚小區,隨後幾年,又建立了佔地1400畝的蔬菜大棚小區。2010年起,村裏以每年建設1到2個大棚小區的速度擴大設施農業規模。如今,來勝堡村共有3000余畝設施農業,1500余棟大棚,棚菜種植已成為村內的支柱産業和村民收入的重要來源。

  為打開市場銷路,村裏成立了10余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其中瀋陽來勝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成功註冊了“來勝牌”商標,並於2018年7月註冊來勝油菜、草莓綠色食品標識,與3家龍頭企業建立長期戰略合作,農産品銷往了全國各地,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3萬餘元。

  “現在,村裏人幹勁十足,我們還要繼續努力,讓‘來勝牌’産品走上更多人的餐桌。”宋慶良説。

【糾錯】 【責任編輯:劉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