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中入選2023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縣
讓古村落守住根引來人煥新生
推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對助力鄉村振興,留住鄉情、護住鄉土、記住鄉愁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4月,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財政部組織專家評審並向社會公示,確定葫蘆島市綏中縣等35個縣(市、區、旗)為2023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縣,示範期2年。綏中縣成為我省繼朝陽縣之後,第二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縣。
既為示範縣,就要打樣板。綏中縣擁有國家級傳統村落5個,省級傳統村落7個,如何在示範期內打造標杆項目,在保護為先的基礎上探索傳統村落髮展新模式,並形成“長尾效應”?對此,本報記者進行了專題採訪。
保護為先,原汁原味
遼西山間的6月,正是瓜熟果甜的季節。爬過彎曲的盤山道,繞過一道道梯田,一座座青磚瓦房呈現在記者眼前,這裡就是綏中縣加碑岩鄉王家店村老馬上洼屯。
老馬上洼屯因其位於高山上一個相對平緩的山洼而得名。靠山北望,眾山皆小,視野極為開闊。“屯子裏共有房屋28棟,大多數為近百年的老房子,原生態氣息十分濃厚。”加碑岩鄉黨委書記揣德凱説。
原先,村民們守着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卻主要依靠種地和外出打工來維持生活;2019年,王家店村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老馬上洼屯也因此被外界知曉,不少村民就地辦起了農家樂,吃上了“旅游飯”。
走進其中一間農家樂,老闆娘張樹華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歡迎歡迎!快嘗嘗我們山裏的甜杏和櫻桃。”雖居山隅,但她這裡常年人來人往,“辦了5年農家樂,我們家的客流量連年升高,大家都是慕名而來,看看原汁原味的鄉村景,嘗嘗城裏少有的鄉土味。”
古村落探索新發展,靠的就是鄉土味。綏中縣擁有傳統村落較多,如何保留這些傳統特色,是發展村落旅游的必答課題。
不久前,綏中縣印發了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工作實施方案,除了開展傳統建築普查建檔等保護措施外,還重點進行傳統建築風貌真實性和完整性的保護,明確要求核心保護範圍內的歷史建築要保持原有的高度、體量、外觀形象及色彩等,禁止拆舊建新、拆真建假。
除了政策推動,提高村民自發保護意識也尤為重要。“房子住久了難免要修修補補,我們引導村民一定要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修繕房屋,保持村落原有風貌。”揣德凱説,“你看,從山頂望下去,連片的青磚青瓦,多美啊!”
利用為基,文旅融合
萬里長城延綿千山萬壑,都是遇山不斷、遇水斷,唯獨到了綏中境內的九江河,在河上築起了城墻,形成了獨一無二的水上長城——九門口長城。
6月份的李家堡鄉新堡子村,天氣很熱,但人氣更旺。因遠近聞名的九門口長城坐落於此,又是國家級的傳統村落,即便還未步入旅游旺季,新堡子村就已經迎來了大批游客。
中午時分,村民石代家的食雜店生意紅火,前來爬長城、看山景的游客大多選擇在此處落腳。“我家經營各類簡餐零食,主打薄利多銷,一天輕鬆賺個三四百元。”石代説,丈夫身體不好,自己也不能外出務工,在家門口做買賣,是她最好的選擇。
聞聽綏中縣入選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縣,還要以新堡子村為節點,依託長城文化,建設旅游集中連片區,石代很是欣喜。因為在新堡子村,像她這樣長在長城根兒、吃着“長城飯”的人不少。
“具體怎麼建設?”石代有些迫不及待。“我們將整合自然山水、歷史文化、民俗遺産等資源,構建‘一帶兩區’的傳統村落連片保護利用空間結構。”綏中縣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其中,一帶就是指長城生態旅游帶,兩區則分別是南部長城文化旅游集中連片區,包含3個國家級傳統村落和2個省級傳統村落;北部紅色生態體驗集中連片區,包含2個國家級傳統村落和5個省級傳統村落,100%覆蓋綏中縣所有傳統村落,推動其融入全域旅游大格局。
“在這期間,我們各級財政部門也要強化資金監管,確保在規定範圍內高效使用中央財政資金,並結合地方財力實際情況對示範建設給予必要的經費保障。”省財政廳相關負責人&&。
傳承為本,錯位發展
傳統村落之所以備受關注,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承載着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彰顯着濃厚的家國情懷。
綏中縣着力打造的北部紅色生態體驗集中連片區,以加碑岩鄉黃木杖子村為主要節點。而這裡正是遼西第一個黨支部的誕生地。
走在黃木杖子村蜿蜒的山路上,兩側紅旗鮮艷,隨風飄揚。村民講解員虞秀娟戴着麥克風從村史談起,一路將客人引至遼西第一個黨支部紀念館,回顧革命歷程、追憶崢嶸歲月、緬懷革命先烈、重溫入黨誓詞……這條紅色路線,虞秀娟駕輕就熟。
“我從紀念館建成之日就開始擔任講解員,紅色文化不僅帶給我們精神上的洗禮,還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虞秀娟説,隨着紅色旅游不斷興起,來村子裏學習參觀的游客越來越多,不少村民開辦民宿招攬顧客。
在離紀念館不遠的天然居農家院,一撥客人用完午餐剛剛離去,“這是今天的第一桌客人,晚上還有好幾桌呢。”老闆娘李淑香拿出手機,一條條待辦事項裏,記錄的全是客人的預訂信息。
“我這裡和其他民宿有所不同,不僅吃得好睡得香,還有故事聽。”李淑香透露攬客“秘籍”,“作為土生土長的當地人,誰腦袋裏沒有點歷史故事?我就把這些歷史故事、紅色事跡講給客人聽,隨便一講就是一兩個小時,大家聽得可入迷啦!”
李淑香的攬客之道也是黃木杖子村的獨特之處。同為國家級傳統村落,黃木杖子村憑藉自身紅色文化資源,走的是差異化發展之路。
“這也正是我們所提倡的。”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人説,傳統村落要立足當地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綠色生態、田園風光等特色資源,明確村莊在區域內的總體定位,避免同質化發展,探索出一條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的新路徑,在鄉村振興中煥發光彩。(記者 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