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感謝信,揭開塵封72年的秘密
2023-05-30 17:25:04 星期二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網瀋陽5月30日電(記者于也童)“為了保衛祖國,鞏固祖國的國防建設,你們不顧一切困難危險,日以繼夜,堅持不懈,使新産品試驗成功並開始大量制造,有力支援了戰爭,這是你們對國家的巨大貢獻,這是你們的光榮!”

  三頁泛黃的紅頭信紙、蒼勁有力的鋼筆字,記錄著72年前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圖為塵封多年的感謝信。受訪單位供圖

  這是一封1951年中央兵工總局東北兵工局向當時的瀋陽五二工廠發來的感謝信,信中感謝了多位當時為支援抗美援朝做出突出貢獻的“幕後功臣”,感謝名單中,大部分是參與科研的科學家,在“殘廢”“一等”這一項下,卻有一個陌生的名字,她不僅是名單上唯一一位女性,還只是一個普通的生産工人——白桂珍。

  白桂珍是誰?為何能在感謝信中被提及?記者近日走進中國兵器遼沈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時五二工廠),尋找這個陌生的名字,揭開一段塵封72年的秘密。

圖為白桂珍展示自己的工作證。受訪單位供圖

  一頭銀發、一副老花鏡、臉上挂著慈祥的微笑。今年已88歲高齡的白桂珍精神矍鑠,如果不是那只睜不開的右眼,記者無法將慈眉善目的老人與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聯繫起來。

  説起往事,白桂珍雲淡風輕。“我沒做什麼,不值得你們專程跑一趟。”

  白桂珍退休前是廠檔案館的一名管理員,鮮少有人知道,1950年,白桂珍曾擔任過廠裏最危險的工種——火藥工,那一年,她只有15歲。“小時候家裏窮,新中國成立後日子好了,我一心想回報黨,就天天往廠裏跑説要參加工作,1950年1月正式進廠了。”

圖為白桂珍在講述自己的經歷。受訪單位供圖

  建國初期,國家工業基礎薄弱,工廠不僅車間簡陋、設備粗糙,還經常停電、漏雨。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打響,五二工廠臨危受命,擔負起研發、生産武器的任務。為保障戰場彈藥供應,廠子開足馬力擴大生産,全線工人24小時輪班工作,由于夥食缺乏營養,很多工人得了夜盲症,走夜路都排著隊搭著肩膀走,簡陋的生産環境也造成了不少安全事故。

  白桂珍被分配到為炮彈加裝火藥的車間,當時生産條件差,她所在的火藥工崗位,要為炮彈裝填炸藥,過程非常危險,稍有意外就可能爆炸。“當時為了盡可能多提高生産量,我們24小時輪班工作,累了就在廠區就地休息,但大家深知,後方多流汗,前方少流血,不分晝夜加緊生産,晚飯都要半夜12點才能吃上,也不知疲倦。”白桂珍説。

  1950年一個雷電交加的深夜,白桂珍正加班加點裝填彈藥。“忽然一聲巨響,我眼前一黑,只感覺眼前一片巨大的紅亮,第一反應就是不好,著火了。”白桂珍回憶説,她大聲喊“快救火”,卻沒意識到,炮彈意外炸響的瞬間,自己的右眼已血肉模糊。

  值班戰士第一時間衝進車間,白桂珍卻説,先別管我,趕緊搶救機器和設備。由于搶救及時,白桂珍保住了生命,但她最終失去了右眼。

  15歲的花季女孩成了殘疾人,白桂珍卻從未後悔、失落。“我的哥哥白忠義也是在解決火箭彈技術問題的過程中,發生事故犧牲,志願軍戰士在戰場拼命,我們在生産線上不能落後,只要能為國家做貢獻,哪裏都是戰場!”

  從戰爭年代到和平歲月,白桂珍從沒和外人提起自己的經歷,也從未向單位提出任何要求。“我並沒做什麼貢獻,國家給我的榮譽太大了。”白桂珍説。

  72年過去,白桂珍和哥哥白忠義被掩藏在塵封的檔案中,不為世人知曉。“如果不是這次我們整理檔案,可能永遠也不會發現白桂珍的故事。”中國兵器遼沈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工會副主席赫姜令説。

  要什麼給什麼、要多少給多少——作為抗美援朝的後方,支援戰場的前線,當年,瀋陽曾舉全市之力支援前線。據統計,瀋陽有7400多名熱血青年參軍;3000多名技術人員頂著敵機的狂轟濫炸修復橋梁、運送物資;數萬人參加輸血隊……

  如今,白桂珍的兒子、孫子都從事軍工行業,三代人默默傳承著同一份赤誠的報國之心。

+1
【糾錯】 責任編輯: 關溪涓
遼寧新聞
01007022001000000000000001111457112965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