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機械工程專家楊叔子奉行一生的人生信條。天資聰慧加之後天努力,使楊叔子在學習的跑道上遙遙領先,尤其是在數學方面天賦異稟。
2021年11月19日經過長期科研攻關,2010年,實驗室成功研發出我國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並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CBTC系統,這一核心技術的成功,使中國軌道交通自主創新能力再攀高峰。
2021年11月14日安全是軌道交通不可忽視的問題,是永遠的底線,一切的效率和服務,都必須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之上,它不僅反映軌道交通運營管理水平和運輸服務質量,更是實現軌道交通順暢、高效運營的重要前提。
2021年11月14日王一波帶領團隊實現了大功率光伏直流升壓匯集技術從“原理樣機”到“示範工程”的跨越,對於推動新能源領域重大裝備國産化、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支撐意義。
2021年11月13日人工智能創造新時代醫療、算法、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為生活帶來無限可能,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我們正在走向一個自動、便捷的新時代。
2021年11月12日作為一個多學科,交叉性領域,智能機器人團隊利用智能技術,在康復醫學,臨床醫學上也做出了重要成果。遙操作,是一種人和機器人在不同的物理空間共同完成一些指定任務的一項操作技術。
2021年11月11日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趙淳生,也是我國超聲電機的奠基人和開拓者。雖然已經年逾八旬,但趙淳生心中始終放不下科研工作,在他身上真正體現出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
2021年11月08日數字孿生作為實現虛實之間雙向映射、動態交互、實時連接的關鍵途徑,可將物理實體和系統的屬性、結構、狀態、性能、功能和行為映射到虛擬世界,為觀察物理世界、理解物理世界、改造物理世界提供了一種有效手段。
2021年09月29日2021年《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從氣候系統各大圈層和氣候變化驅動因子等方面公布了全球氣候變化的最新監測信息。在全球氣候多變的背景下,人們對天氣預測的需求也在增強。
2021年08月17日橋梁是跨越山河湖海的重要人工建築。在這其中拱橋更是中國給予世界的一份禮物。他叫鄭皆連,中國工程院院士。在我國橋梁建設,特別是拱橋建設領域中的權威專家。
2021年07月04日四十年來,從洪家渡水電站工程,到猴子岩水電站,再到兩河口水電站工程。楊澤艷一路向西,向着大壩更高、海拔更高、技術難度更高的水能富集之地進發。
2021年06月21日説到特種設備,也許很多人並不熟知,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卻會經常接觸到它們,除電梯外,鍋爐、起重機械、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等,都是特種設備。
2021年05月12日高鐵的安全運行需要有堅實的基礎,這也必然對軌道技術提出更高要求。經過近20年的研究和深耕,王樹國在鐵軌研究領域碩果纍纍,但他仍然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
2021年01月15日集成電路是處在信息化時代的人們接觸最多的高科技産品,在各行各業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已經成為現代信息社會的進步基石。
2020年11月23日風雲衛星遙感應用不斷創新升級,應用領域持續拓展,借助極軌和靜止兩大衛星觀測體系,地球上的風雨雷電、颱風海嘯、沙塵霧霾、山水林田湖草,都逃不過風雲衛星的慧眼。
2020年11月23日在我國的電池材料領域,有這樣一位科學家,他曾率先在國內研製出鋰離子電池,解決了鋰離子電池規模化生産的科學技術與工程問題,實現了鋰離子電池的産業化。
2020年11月11日不用手就能在計算機中輸入文字,通過意念就能操控機械手臂做各種動作,利用倣生眼就能看到真實的世界……這些原本看似天方夜譚的技術,目前已經在實驗室裏被一一攻克。
2020年11月06日智能科技産物的出現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捷,增添樂趣,而其中的核心技術——傳感器,經過多年來的技術積累,可以稱為信息時代的耳目口鼻。
2020年11月06日究竟什麼是人體可集成傳感器,其工作原理和實際應用又是如何呢?讓我們跟隨陶虎老師一同探索人體可集成傳感器。
2020年11月05日2016年12月22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這是我國首顆、全球第三顆專門用於監測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衛星。
2020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