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江西 > 正文
2024 10/15 15:22:25
來源:江西省水利廳

課本裏的贛鄱文化

字體:

  江西,位於我國東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因水而名,緣水而興。在縱情流淌的川澗清流滋養下,贛鄱大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陶瓷文化領先世界,書院文化獨領風騷,稻作文化源遠流長,人文巨擘群星璀璨,詩詞歌賦著述充棟,讓江西在語文課本中“走紅”“出圈”。現以人教版教材為例,將課本裏的贛鄱文化淺作梳理,以激勵新時代江西水利人以更強的文化自信,譜寫治水興水新的壯麗篇章。

山水廬陵 嚴偉 攝

  水潤紅土寫榮光

  坐落於贛江中游的吉安,是人文淵藪之地,孕育了自成一係的廬陵文化。千百年來,無數先賢崇文重教、秉持忠義,“五忠一節”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文忠”歐陽修,“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記》,九年級上冊),“功名事業三朝相,道德文章百世師”是其一生的真實寫照。“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一年級下冊)“文節”楊萬里開創“誠齋體”,“師法自然”膾炙人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九年級下冊)“忠烈”文天祥以詩明志舍生取義,如雷貫耳焰耀古今。“忠襄”楊邦乂、“忠簡”胡銓、“文忠”周必大,也個個錚錚鐵骨、忠於社稷,令人敬重。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忠烈氣節早已匯入滔滔贛水。正是在這樣一片忠義報國的沃土之上,中華民族的紅色血脈得以生根賡續。

  贛州瑞金沙洲壩村的紅井是《吃水不忘挖井人》中汩汩清泉映照出為民情懷與軍民深情的真實寫照。紅井,標誌着江西水利人在黨的領導下,書寫了我國水利史濃墨重彩的第一筆。

  歲月流轉,根脈猶存。數十年征程,江西水利人攻堅克難,矢志不渝。長江之畔,江西段崩岸應急治理工程提前4個月竣工;全省1664座病險水庫“去病除疴”,五年任務三年完成,贛鄱大地不斷上演治水興水新的實踐。

  翠青山水競風流

  江西山川逶迤,水色秀美。“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挂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二年級上冊)詩仙李白出游金陵時途經廬山,寫下千古絕唱。蘇軾改遷汝州經過九江,與友人同游時,也在此留下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四年級上冊)的傳世名作。

  瀑布雲霧、橫嶺側峰,動靜相合、剛柔並濟,廬山的獨特壯美,引得文人墨客流連忘返留下詩篇,是江西文化的瑰寶,也是江西風景獨好的最佳代言之一。

  除廬山外,千里贛江及沿岸的動人景致亦是語文課本的常客。“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黃庭堅於贛江之畔登閣遠眺,在《登快閣》(高中選擇性必修)中繪景抒情述志,山水廣大明朗,令其頓有感悟。更有千古第一駢文《滕王閣序》(高中必修),“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將水之美及由水孕育涵養的人文自然之美,描繪得盪氣迴腸、攝人心魄。

  山、江、湖交融,可以説是江西最大氣的存在,也是對世人最長情的告白,同時更飽含着水利人的奉獻與擔當。江西水利人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初心如磐護江河,力求每一滴水都能蘊含自然法則與治水智慧,繪染“山水競秀美如畫,只此青綠看江西”的新時代《千里江山圖》。

  文脈悠長貫古今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她自西向東奔流而下,在流經江西時留下了一段152公里的“黃金水道”,也衍生出一條熠熠生輝的文化長廊。

  這水道傳遞了悠揚中外的不絕瓷韻。“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江州司馬白居易所著《琵琶行》(高中必修),將唐朝浮梁茶葉經營盛況揚名於世。景德鎮瓷器也踏着海上絲綢之路的浪花,成為風靡全球、經久不衰的熱銷品。

  長廊承載着綿延不絕的江右文脈。作為中國書院文化的起源地和重要發展地,“江西書院甲天下”。白鹿洞書院、象山書院、鵝湖書院、白鷺洲書院,並稱“江西四大書院”,是為引領全國書院文化之翹楚。

  江右文化如同古樹堅韌生長,善利萬物的水無聲滋潤着它的根基。贛鄱大地上,水利的守望同樣跨越千年:泰和槎灘陂、撫州千金陂、潦河灌區、上堡梯田、婺源石堨,5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古意煥新,盡顯灌溉智慧與融合美學。2處國家水情教育基地、50家國家級水利風景區,一批“水文化宣傳展示”精品展館,讓現代水利和傳統景致相結合的畫卷躍然眼前。以《江西水文化》為代表的文學叢書與系列作品層出不窮,宛若清泉涌動。過去與而今相連,傳統和現代碰撞,令水利這個古老的行業煥發出新的耀眼光芒。

  沃野歡歌滿目新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歸園田居》,八年級上冊)陶淵明辭官回鄉後,打理田園頗有滋味,詞句中洋溢着愉快的心情和對歸隱的自豪。

  田水映天,千秋興替,農耕智慧,滄桑變遷。稻作文化在不斷創新與傳承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江西水利人也鼎新革故,演奏着新時代稻、水、人的協奏曲。大力改造全省140余處大中型灌區,持續攻堅農田灌溉“最後一公里”問題,着力暢通農田灌溉“末梢循環”;堅持改革和科技雙輪驅動,以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鼓風揚帆,創新灌區投融資體制機制;智慧灌渠流經大地田園,數字滴灌悉心呵護幼苗生長,灌區現代化建設大步向前邁進,“喜看稻菽千重浪”的現代農業畫卷在贛鄱大地鋪陳。

  水之於贛,大善大美。悠悠贛水孕育傳承贛鄱文化,使之成為江西行進於歷史長河中最充沛的養分、最深沉的力量。願未來,江西水利人始終心懷“走在前”的壯志豪情、“勇爭先”的果敢魄力、“善作為”的細膩匠心,以水為墨揮毫江河,繪就河晏湖清的嶄新畫卷。

(作者係江西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 羅傳彬)

【糾錯】 【責任編輯:王中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