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江西 > 正文
2024 08/22 09:08:40
來源:新華網

從活力看實力丨一幢徽派古建為何讓年輕人流連忘返?

字體:

  新華社南昌8月21日電(記者陳柱佐)“白墻黛瓦馬頭墻,回廊挂落花格窗”。前不久,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理坑村的一棟民宿迎來三位杭州“00後”游客。他們一到就被這幢極具徽派特色的建築吸引,還未放置好行李,就迫不及待地掏出相機按下快門。

  民宿由一幢有着300餘年歷史的明清時期徽派古宅改造而成,現為三層木質結構。磚雕門樓、青石門坊、門窗雕花精巧有趣,正梁和天井四週的方貼上雕刻的人物栩栩如生,更顯深厚文化底蘊。

  婺源縣沱川鄉理坑村。新華社記者 陳柱佐 攝

  “我從小就在這幢古宅裏生活,這些年看到婺源鄉村旅游熱度不減,便通過‘修舊如舊’的方式改造成民宿,想讓更多人來到我的家鄉做客,感受徽派文化的魅力。”民宿主人余啟紅説,今年上半年民宿入住率和收入同比均增長約三分之一,暑期他更是忙得不可開交。

  談話間,余啟紅收到客人預約接站的留言,他起身來到門外,準備出發去接從廣州來的住客。而在民宿不遠處,幾位學生正支起畫板寫生。

  “從小我就對課文裏描寫的古徽州留有深刻印象,藉&暑期老師帶我們到這兒來寫生的機會,終於一睹徽派建築真容。”來自寧波一所高校的學生王鵬興奮地説,青山、碧水、粉墻、黛瓦,這一次他將用畫筆記錄下這趟“圓夢”之旅。

  婺源縣思口鎮徽派建築風格的民居。新華社記者 陳柱佐 攝

  婺源歷史上屬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築風貌上,是典型的徽派建築。目前全縣共有7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30個中國傳統村落,現存傳統建築3810余處(幢)。近年來,婺源依託豐富的旅游資源,通過古村落保護利用助推鄉村振興發展。2023年,全縣接待游客2620.3萬人次,綜合收入256.8億元。

  “徽派建築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延續了古人的營建智慧和審美情趣,是鄉村文脈的有形傳遞、活態延綿,是民族、文化和時代傳承的記憶。保護傳統村落,就是保護其文化價值。”江西省住建廳村鎮建設處處長王登平説。

  守護山水人文,鄉村“流量”變“留量”。婺源不僅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也讓不少年輕人選擇回來建設家鄉,俞思便是其中一位。

  思口鎮西衝村黨支部書記俞思是一個“90後”,2018年在北京工作的他發現家鄉在尋找鄉村帶頭人,思索一番決定返鄉。

  婺源縣思口鎮西衝村一個徽派建築風格的民宿庭院。新華社記者 陳柱佐 攝

  為何要放棄北京的高薪工作?俞思説既看到鄉村發展大有可為,很大程度也受到祖輩的影響。“明清時期西衝80%以上的人家都外出經商,他們富裕起來後,把很多資金用來獻田辦學、捐建橋路、賑饑救災、修建祠堂,有力推動了當時西衝的發展。”俞思説,他也想像祖輩那樣為自己的家鄉做貢獻。

  “這些年我們深挖西衝文化底蘊,活化利用徽派傳統建築資源,因地制宜開辦民宿,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俞思説,2023年村集體收入42萬元,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增收致富。

  西衝村村口處的俞氏宗祠大氣莊重,凝聚着先人的智慧與期望。俞思指着祠堂五鳳門樓內外上方的留白處説,很多祠堂這裡都會刻字或挂滿匾額,可我們這兒歷代都會空出位置,意在激勵後人:“前人的足跡雖深,但仍需要後輩接力前行,去探索更為廣闊的天地。”

【糾錯】 【責任編輯:王曉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