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長征渡口。
于都,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近日,記者走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于都段),探尋長征文化,感悟長征精神。
“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入口小廣場,廣場雕塑正面的主題為‘渡河出發’,體現的是當年中央紅軍夜渡于都河,出發長征的情景。”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講解員正在向游客講述紅軍長征的故事。
近年來,于都縣充分依託紅色資源優勢,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長征學院作為開展長征紅色文化研究的重要地點,依託全縣18個市級以上紅色名村、122處紅色舊址,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相繼承辦了長征精神“大思政課”建設研討會等活動,為長征文化研究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據統計,自長征學院一期建成並投入使用以來,累計接待各類紅培活動、體育賽事、會議等1900批次,接待量超94萬人次,營收約6900萬元。同時,于都充分利用當地的紅色文化優勢,依靠劇目展演的方式,通過《長征第一渡》的演出活動,吸引更多游客變“過境游”為“過夜游”,讓于都的紅色旅游名片擦得更亮。
長征歷史步道(于都段)涉及244個村。全長19.34公里的祁祿山段和5.2公里的梓山山峰壩段,是紅軍小道的兩處示範路段。1934年,中央紅軍渡過於都河後,向西進發,成功突破第一道封鎖線。
“我的太爺爺參加過長征,在一次作戰中被敵人的炮彈炸聾了右耳。奶奶經常把太爺爺的長征故事講給我們聽,我們又把他的長征故事講給眾人聽,革命精神正是這樣代代相傳。”一位老紅軍的後人激動地説道。
如今,紅軍小道依然保留着紅軍醫院、登賢縣蘇維埃政府以及遊擊戰戰場等遺址和遺跡,行走在紅軍小道上,能夠深切地感受到紅軍長征的艱辛。許多人選擇在這裡開展紅色文化活動,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讓長征精神代代相傳。(記者 楊文斌 文/圖)
【糾錯】
【責任編輯:王曉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