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昌6月28日電 題:小縣城裏的戲劇“桃花源”——江西會昌特色IP提升地方“新引力”
新華網 戴艷 王中慶
會昌,江西南部的一座千年古邑。90年前,毛澤東同志登臨會昌山,寫下名句“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如今,會昌山下,一座古老而又嶄新的小鎮——會昌戲劇小鎮落成迎客,這個山區小縣以另一種方式再次走進人們視野。
500多場文化活動、360多萬次游客……半年時間,小縣城火熱“出圈”成為戲劇“桃花源”。以戲為媒、因劇而熱,會昌創新思維打造特色文化IP,為縣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好在遠”的國際化戲劇舞&
初夏傍晚,會昌戲劇小鎮燈光漸起,人們三五成群在“會劇場”外等候入場,半小時後,來自意大利撒丁島話劇院的演員為小鎮觀眾帶來一場莎士比亞的經典劇目《麥克白》。

“當知道這場演出在中國內地只有這麼一站的時候,感覺非常幸運。”從山東專程而來的觀眾董婭妮感慨圓了一個心願。
今年1月,籌備多年的會昌戲劇小鎮開門迎客,當地政府引入烏鎮團隊共同運營管理戲劇小鎮,圍繞“看戲、學戲、演戲、齣戲”導入戲劇産業資源,用戲劇的力量提升地方文化“新引力”。
初到會昌的意大利演員弗爾維奧,被這裡濃濃的戲劇氛圍觸動,“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小鎮,你在這裡任何時候都能享受戲劇、享受藝術。”
會昌戲劇小鎮是在老縣城舊址上翻修改建的,印刷廠改造成“會劇場”,街屋變成“實驗劇場”,老宗祠成了“園林劇場”,還有多處室外劇場,整個小鎮可謂是“所到之處皆有戲”。
祖籍會昌的著名戲劇導演賴聲川從2015年開始,每年帶一部戲回家鄉,並逐步萌發建設一座戲劇小鎮的設想,“國際著名的戲劇節和戲劇人群集聚,都是在遠離都市的小鎮裏存在和演化,會昌距離大都市較遠,打造戲劇小鎮潛力巨大。”
“戲在身邊,好在遠”是賴聲川為戲劇小鎮設計的標語,近年來,他常攜團隊往返於上海、江西兩地,為小縣城引入國內外優秀劇目,並推出賴聲川大講堂、小鎮會客廳、中英文古宅讀劇等活動。
當地政府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吸引世界各地藝術創作者、戲劇文化愛好者到戲劇小鎮開辦工作坊、駐地創作。今年以來,《鏡花水月》《麥克白》等約500場戲劇演出、文化活動以及來自法國、西班牙等國的劇團選擇在會昌戲劇小鎮與觀眾見面,之前很少被外省人知曉的小地方成了國際化戲劇舞&。
“我們在這裡不僅能分享表演,還能分享文化、分享語言。”意大利演員傑瑞得認為,會昌戲劇小鎮已經成為一個跨越國界、語言和文化的藝術交流&&。

“家門口”的大都市文化體驗
“以前我們要去大城市才能看到這樣的演出,現在家門口就可以欣賞到了。”在會昌生活了幾十年的陳娟,現在常常忙着給外地的親朋好友購票,“他們來不只看一場戲,而是直接買套票。”
看一出戲劇、觀一場話劇、聽一場對話……不同於烏鎮等地每年舉辦一次戲劇節,會昌戲劇小鎮按照“周周有戲、一年兩季、節假日加場”模式,打造全年皆有戲的表演藝術聚落。
賴聲川不僅帶戲回鄉,還將戲劇文化與贛南客家文化相融合,推出《暗戀桃花源》採茶歌舞版,由會昌當地採茶歌舞劇團演繹,成為戲劇小鎮的駐場劇目。
“任何一門藝術都要隨着時代的發展創新。”會昌縣採茶歌舞劇院院長胡靜介紹,贛南採茶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距今已傳承400多年,通過名家名劇的方式可以讓更多觀眾了解贛南採茶戲。
戲劇不僅豐富了當地人的生活,還為年輕人帶來不一樣的發展機會。
“90後”吳天天是土生土長的會昌人,她被賴聲川導演選中,在《暗戀桃花源》中飾演雲之凡,從採茶戲演員轉型為話劇演員,吳天天覺得自己面臨更多的挑戰,也有機會登上更大的舞&。

“之前這裡的年輕人大多數是到沿海去打工或者讀大學,然後就不回來了。”2017年,賴聲川發起“上海·會昌雙城文化技術人才培訓計劃”,招募會昌籍青年前往上海的劇場學習,期望戲劇能夠給會昌的年輕人搭建起夢想的舞&。
“95後”朱忱抓住機遇,在上海上劇場學習工作七年,成長為一名專業的舞&調音師,因為家鄉打造戲劇小鎮,朱忱回到會昌成為劇場技術部門的一名骨幹,“在家鄉就能做自己熱愛的事情,覺得非常幸運。”
戲劇小鎮設立和聲戲劇技術學院,培養劇場技術、戲劇表演專業人才,近40%的學生是會昌本地人,他們大多有個“戲劇夢”,並將此作為今後職業發展方向。
“被看見”的“寶藏小城”
位於贛粵閩三省交界處的會昌是江西旅游品牌“江西風景獨好”發源地,生態環境優美,文旅資源富集,打造戲劇小鎮是會昌推動文旅産業高質量發展的轉型之舉。
“在這裡,可以一邊觀看戲劇,一邊欣賞會昌的美景。”來自廣東的游客廖剛在小鎮一呆就是三天,感受濃濃的文藝氣息,享受寧靜的鄉村生活。
從贛南輻射到廣東、福建等地,會昌戲劇小鎮不僅吸引各地戲劇愛好者、文藝青年和藝術造夢者,還引來眾多游客慕名打卡,在戲劇的沃土上,生長出全新的文旅模式。
咖啡店、主題餐廳、主題民宿、戲劇景點……小鎮建設之初就規劃為集觀光度假、旅游消費、文化體驗等功能於一體的特色小鎮,點綴其間的戲劇旅拍、戲劇主題沉浸式體驗空間、劇本殺、藝術家酒店等各類業態為游客提供全方位、差異化的文旅體驗。
“我們希望以戲劇為呈現方式,從前期的教育、中期的展示到後期的創作,形成一個完整的産業鏈條。”會昌縣獨好文化公司代理總經理鮑俊男介紹。
今年上半年,會昌戲劇小鎮累計接待游客360 萬人次,單日最高游客超20萬人次,並帶動全縣其他重點景區接待游客 80 萬人次,全縣實現旅游綜合收入達18.2億元。
會昌縣委書記潘金城介紹,會昌將通過舉辦戲劇季、培養戲劇人才、培育地方戲劇、傳播戲劇文化、發展戲劇産業等方式,打造具有國內“唯一性”和“核心競爭力”的戲劇文化高地。

根據規劃,會昌戲劇小鎮二期將連接會昌山、風景獨好園、三江六岸等文旅資源進行一體化打造,構建“戲劇文化+康養旅游”“戲劇文化+紅色教育”等文旅新模式。
從無到有,皆因有夢。會昌的差異化發展之路給人啟示,當下縣域旅游日趨火熱,不斷解放思想、整合資源、順應市場需求,打造地方特色文化IP,未來會有更多的“寶藏小城”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