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的南昌,天藍、地綠、水清,一派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美麗景象。這是我市上下奮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反映,是全市人民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豐碩成果。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以來,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按照年度計劃穩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不斷深入,突出環境問題整改取得實效,生態環境監管服務水平有效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1-6月,全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為88.4%,優良天數共160天,比去年上半年增加3天;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0.9%,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贛江幹流10個斷面持續保持Ⅱ類水質;城區聲環境功能區夜間達標率82.5%,同比提高7.5個百分點;完成36個行政村環境整治,其中包含8個重點村。□韋小宏 全媒體記者 鄒佳伶 文/圖
已完成15個VOCs重點行業深度治理項目
今年以來,我市圍繞大氣污染防治“平戰結合”要求,從完善工作機制、工業提質增效行動、面源污染整治、污染天氣應對、能力提升等方面推進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工作。依託“南昌智慧環保”APP,整合空氣質量、在線監控、用電監控、高空瞭望、油煙在線等監測監控資源,更新“一站一圖”污染源和監測數據庫,新增企業“幫扶檢查”模塊,完善日常管控調度。
在工業減排方面,我市圍繞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清單化調度超低排放改造和汽車製造、包裝印刷、化工等VOCs重點行業深度治理項目,今年謀劃實施總投資達3.03億元的重點工程減排項目23個,現已完成15個,完成率68.2%,居全省前列。開展重點行業幫扶調研和“一企一策”效果評估,對洪城康恒、泉嶺垃圾發電廠開展超低排放改造調研,赴進賢縣對10余家鋼結構企業開展現場幫扶答疑,提出深度治理可行性建議;結合企業VOCs排放量、臭氧生成潛勢,制定企業精細化管控清單。
在面源綜合整治方面,深入開展揚塵污染專項整治,分解52個部門任務事項,每月調度通報工作進展,動態更新773個工地清單,通過衛星遙感和現場篩查推動重點區域140塊裸露地塊整改,聯合住建、城管、公安等部門,制定重點工程一對一幫扶檢查要點;每月開展建築工地揚塵治理考核,對“較差工地”責令停工整改,並依法予以行政處罰,取消評優評先資格,進行信用扣分。同時,將道路積塵走航監測結果和市大氣辦巡查調度問題納入“馬路本色”月考核,過程和結果考核並重,開展夜間和高值時段走航,多時段分析道路積塵高值原因。
廢鉛蓄電池收集轉運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良好的土壤環境,是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的根本保障。今年以來,我市大力推進農村環境整治,組織各縣區結合“兩整治一提升”行動,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為重點工作內容,2023年度確定了100個行政村開展農村環境整治。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36個行政村環境整治,其中包含8個重點村。
為解決監管難題,給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安上智慧監管的“翅膀”,我市通過市生態環境大數據&&對已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開展數據採集、設施編號、打碼工作,並實地進行編號及二維碼張貼,實現“一個設施一號一碼”,每個設施都擁有專屬“身份證”。截至目前,我市已對穩定運行的474套設施安裝了規範統一的“身份證”,監管人員通過掃描二維碼即可便捷獲取設施處理工藝、處理規模等信息,進一步摸清底數,提升監管效能。
此外,我市圍繞規範廢鉛蓄電池收集轉運工作、完善醫療廢物收集體系建設、加強危險廢物管理體系建設,不斷提升固體廢物監管水平。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生態環境科科長李龍介紹:“通過運用南昌市固體廢物全過程監管&&,不斷強化執法監管,並鼓勵企業推進收運體系建設,全市廢鉛蓄電池收集轉運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南昌市入選全國廢鉛蓄電池收集試點現場學習觀摩點,並得到生態環境部的肯定。”自2019年試點以來,南昌市已規範收集廢鉛蓄電池約10.64萬噸,其中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收集的廢鉛蓄電池量分別為272.77噸、52790.63噸、53348.14噸、33003噸,有效防控了廢鉛蓄電池環境風險。
同時,持續緊盯醫療廢物處置,嚴格落實醫療廢物100%收集、100%處置要求。推行醫療廢物轉移電子聯單管理,及時有效收集和處理處置醫療廢物,今年3月17日,我市正式展開以西湖區小診所為試點的“電子聯單無紙化”收運模式試運行,目前已實現西湖區全覆蓋,穩定運行後將在全市推廣。
為規範危險廢物管理,建立健全全市“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危險廢物環境監督管理體系,進一步提升全市環境風險防範能力和危險廢物環境監管能力,印發了《關於加強危險廢物經營單位經營許可範圍管理的通知》。
鄱陽湖5個斷面實現水質在線監測全覆蓋
水污染防治一頭連着生態,一頭連着民生,對提升環境質量、優化人居環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以來,南昌市先後召開市環委會、水專委會等一系列會議,對全市水生態環境問題進行梳理並通報,研判水環境問題,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對當前水污染防治工作進行部署,要求各縣區凝聚共識,形成水環境質量攻堅的強大合力。
為強化城區水環境治理,我市每月定期對城區24個主要湖渠、贛江11個主要排口水質進行採樣監測。作為南昌市的重要水源地之一,保護鄱陽湖水資源和治理鄱陽湖水質,已成為我市一項重要工作。今年1月起,市生態環境局對長麥橋、希聖橋、永修桐溪、八一橋、經開風順碼頭、青嵐湖、南磯山等風險斷面上游設置14個專項監測斷面,每月同步開展手工監測,研判斷面水質狀況,剖析污染風險,提升治理的準確度,加快水質改善。在伍湖分場、青嵐湖、金溪咀劉家等3個斷面購買了水質在線浮標站監測服務,至此,我市鄱陽湖5個斷面均實現了水質在線監測全覆蓋,為實時掌握鄱陽湖南昌湖區水質變化打下堅實基礎。
同時,深入推進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完成了贛江南昌段、鄱陽湖南昌湖區、撫河、潦河周邊,國省考斷面、水源地等敏感保護區5千米範圍內所有需依法取締、清理合併、規範整治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形成了依法取締入河排污口清單、清理合併入河排污口清單、規範整治入河排污口清單,其中依法取締入河排污口20個,整治完成18個;清理合併入河排污口2個,整治完成2個;規範整治入河排污口159個,整治完成48個。
創新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
今年,我市生態環境部門還不斷創新環保體制機制,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對未列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的建設項目,以及列入免於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目錄的建設項目,實行環評豁免管理;對20個行業45個類別的建設項目實行告知承諾制審批,上半年,全市出具承諾制審批項目批復58個,涉及投資172.97億元;對備案管理項目落實“一次不跑”要求,及時更新備案系統網址鏈結,指導縣區生態環境部門加強對備案系統的抽查檢查,上半年全市實施備案登記項目共410個。
提前介入、主動服務重大重點項目以及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項目,組織對133個專項債儲備項目、100個重點推進項目、100個市領導挂點項目、15個“山水”儲備項目逐一提出環評意見。建立園區溝通協調機制,每月調度擬入園項目清單、聯席會召開情況,積極協調解決環評相關問題,加快審批速度,助力項目儘早落地見效。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紮實推進
南昌以最堅決的態度、最有力的措施、最嚴格的要求抓好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整改工作,把抓好問題整改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協同打好“穩生態促轉型攻堅戰”結合起來,確保整改落地見效。截至6月底,歷次中央、省環保督察及長江經濟帶、省生態環境警示片反饋(披露)問題261個,除3個涉及城市污水管網建設改造滯後問題併入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問題整改工作外,其餘有整改時限且達到整改時限的210個問題均已完成整改,銷號197個;交辦信訪件2981件,已解決2980件,銷號2979件。
嚴厲打擊違法行為,規範案件辦理,上半年作出行政處罰24件,罰款金額357.2萬元,辦理免罰案件3起,免罰金額79.23萬元;已公示案件24件,結案案件4件,適用移送公安機關行政拘留違法案件1件、涉嫌環境污染刑事犯罪案件2件。開展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專項整治、醫療機構廢水專項整治等多項專項行動,第三方機構整治已聯合檢查23家環保服務機構,其中9家機構存在問題,共34個問題,已移送18個問題至南昌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