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贛江支流烏江而行,一座始建於五代南唐、興盛於明清的古村——流坑古村映入眼簾。有着“千古第一村”美名的流坑有着各類明清古建築及遺址260余處,歷史文化資源豐富。近年來,流坑古村為推動全域發展,業態更新、景觀翻新提供了發展新思路。
因地制宜 科學規劃 按下古村“美顏鍵”
從曾經的臟亂差現象嚴重,古宅古建缺少保護。到如今保存完好的古建築、規劃好的商業街、燈光秀、沉浸式錶演等吸引大量外地游客。短短二十餘年,流坑古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流坑古村的華美“蝶變”是樂安縣黨建引領傳統村落保護的生動體現,該村依舊保持着傳統的“七豎一橫”大巷道框架,採用原生態、低碳環保的傳統技藝對明嘉靖、萬曆年間遺留的古建築進行修繕加固、修舊如舊,加以燈光彩帶作為點綴,開啟了流光溢彩的夜景模式,並通過景觀翻新、業態更新,讓千年古村煥發新“光”彩。
流坑古村的成功打造進一步堅定了樂安縣做好黨建引領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信心與決心,堅持把做好規劃設計擺在傳統村落保護的突出位置,按照“延續歷史文脈、保護村莊肌理、守住鄉土特色”的思路,從全縣18個省級以上傳統村落中精心選擇形成時間較長、古村規模較大、古建築保存較好、傳承價值較高的湖坪村、前團村進行重點打造,讓歷史文化遺存與當代生活共融、讓村落景觀與人文內涵共生、讓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共鳴,讓傳統村落既“留得住”又“活得好”。
構建機制 匯聚力量 重建古村“新秩序”
“以前村裏的老房子沒人管、沒人問,有些房子年久失修、有些失火被毀,看著怪可惜的。現在有了‘巷長’,他們經常會走一走,看一看,漏水的房屋有人修補,地上的垃圾有人收拾,我們村的董桂連就幹得不錯。”談及“巷長制”流坑村村民董陋女説。
樂安縣充分吸收流坑村“巷長制”和湖坪村“三老理事會”成功做法,總結提煉出“一區兩包三員”黨建引領傳統村落保護機制,在全縣18個省級及以上傳統村落全面推廣。即:劃定一片“黨員責任區”,推行“黨員包巷”“黨員包戶”責任制,每名黨員負責分片挂點20—50戶群眾,同步發揮黨員古村保護“宣傳員”、安全隱患“巡查員”、矛盾糾紛“調解員”作用。樂安縣370余名黨員參與其中,真正實現把基層黨組織的工作觸角延伸到傳統村落保護的每個角落。
此外,縣裏村規模較大、古建築較多的傳統村落成立以老黨員、老幹部、老教師為主的“三老”理事會,發揮他們“德高望重、熟悉村情、村民信賴”作用,讓他們參與到古村保護、基層治理、公益活動中來。目前,樂安縣已成立“三老”理事會5個,吸納“三老”人員110余名,化解矛盾糾紛30余起,動員民間力量維修的古建築就多達20余處,投入金額高達150余萬元。(劉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