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肉洗凈、蔥薑蒜爆香,撒上辣椒猛火快炒,一份冒着“鍋氣”的辣椒炒肉不禁令人垂涎欲滴……隨着“浙江特産是‘江西小炒’”成為網絡熱梗,今年以來,原本名不見經傳的“江西小炒”火爆全網,成為眾多網友心中的美食新寵。

話題熱度數據圖
抖音&&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關於“江西小炒”“江西小炒攻佔江浙滬”等話題熱度持續走高,累計瀏覽量已突破10億。有關江西小炒的視頻作品,全網點讚量達5000萬餘次,互動評論量達6000萬餘次。在江西人眼中再普通不過的家常味道,何以香飄“江浙滬”,躋身新晉美食“頂流”?
從“口腹之欲”到“情緒價值”
“江西小炒”圈粉無數
行走在江浙滬地區的大街小巷,“江西小炒”身影隨處可見。在某點評軟體上分別定位義烏、蘇州和上海搜索“江西小炒”發現,在三地的相關收錄地點依次為7126個、37401個和91940個,其在該地區的受歡迎程度和影響力可見一斑。

搜索門店數據圖
什麼是“江西小炒”?江西省贛菜産業發展促進會會長汪建軍介紹,“江西小炒”是對省外江西菜館的泛稱,其店名並不統一,規模和“沙縣小吃”類似,開店創業成本不高,多是夫妻店或父子店模式。走進店內,各類食材冷櫃保鮮,顧客看菜點菜,廚師現做現炒。
作為勞務輸出大省,江西有超過1300萬人在省內外務工,大規模的人員流動促進了飲食文化的傳播交融,勤勞質樸的“江西老表”也把家鄉味道帶到全國各地。
以新餘市分宜縣為例,據官方數據統計,在這個常住人口不足30萬的小城,便有3萬多人在長三角地區從事餐飲行業,開辦小餐館1萬餘家。
“人們喜愛小炒並非追求高端精緻的體驗,而是普通平凡的煙火氣。”江西省餐飲烹飪飯店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涂立波介紹,菜品豐富、新鮮現炒、開胃下飯、價格親民、方便快捷等特點是“江西小炒”得以發展壯大的關鍵。
“‘江西小炒’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礎上,也吸取各地飲食精華,不斷融合創新,形成了鹹鮮兼辣、口味濃厚、南北皆宜的獨特風味。”汪建軍認為,“江西小炒”的走紅,是對贛菜口味、市場拓展等方面的充分肯定。
事實上,如果僅依靠特定群體的消費基礎,並不足以支撐起“江西小炒”如今的門店數量。在生活成本較高的江浙滬地區,20元能吃飽、50元能吃好的“江西小炒”以其高性價比贏得了大量食客的青睞。
值得一提的是,隨着近年來工業化浪潮席捲人們的餐桌,新鮮現炒的“江西小炒”也被貼上“預製菜天敵”的標籤,從線上到線下,收穫了一大批喜愛“鍋氣”的忠實擁躉。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對於廣大“都市打工人”而言,面對快節奏、壓力大的城市生活,“鍋氣”十足、鮮辣下飯的“江西小炒”不僅滿足了“口腹之欲”,更提供了緩解焦慮的“情緒價值”。

游客在南昌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內品嘗小吃。南昌市網信辦供圖
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乘着互聯網短視頻的風口,因一個意外的“網梗”而迅速走紅的“江西小炒”,在短視頻創作者們富有衝擊力和煙火氣的鏡頭畫面和推介加持下,産生了裂變式的傳播效應。
有網友在社交&&調侃,“江西小炒”是“午餐救星”“打工人之光”“比飯店便宜,比外賣好吃,比盒飯熱乎,比食堂帶勁”。
在高樓林立的長三角城市群,開在街頭巷尾的一家家“江西小炒”,支撐着市井的煙火,守護着食客的口福,也治愈着疲憊的身心,傳遞着生活的暖意。
小炒也有大“食”力
多方攜手助力贛菜“揚名”
“江西小炒”看似毫無徵兆地“出圈”,實則並非偶然。從蘭州拉麵、沙縣小吃到柳州螺螄粉,記者梳理發現,地方特色美食要想“闖”出名堂,離不開“傳承創新”“借勢而為”“乘勢而上”。

鮮辣下飯的“江西小炒”令人垂涎欲滴。採訪方供圖
作為“魚米之鄉”,江西自古物産豐饒、飲食多樣,一直以來都是饕餮客的嚮往之地。東晉的《豫章記》曾記載,江西“地方千里,水路四通……嘉蔬精稻,擅味於八方”。
味美在江西,鮮辣在贛菜,特色在小炒……雖不在“全國八大菜係”之列,但近年來,以“江西小炒”為代表的贛菜憑藉其包容性和多元化,在餐飲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中逐漸脫穎而出。
“江西小炒”得以爆火“出圈”,一方面得益於其好吃不貴的特點和在江浙滬地區“遍地開花”的群眾基礎;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地方政府對相關産業科學引導規劃,持續將“江西小炒”從傳統、不起眼的地方美食培育成“大産業”,走向更廣闊的新天地。
成立贛菜品牌推廣中心,開展名菜名街名店名廚評選,打造各地美食消費地標……近年來,藉&文旅熱的“東風”,江西持續開展贛菜“揚名”“創新”“出海”行動,先後&&多項政策文件,通過強品牌、建機制、強産業、造&&,贛菜産業實現快速發展。
小炒映照大奮鬥——一間小門面,三五張桌子,就能成為一個小家庭的謀生之道。2001年,分宜縣高嵐鄉村民鐘雲發和妻子來到上海開起了一家小餐館,鐘雲發負責炒菜,妻子則在店裏招待顧客,這一開就是23年。
靠口味走向市場、靠口碑贏得市場,一家家“江西小炒”背後既濃縮了四方滋味,也映照着一個個普通人的奮鬥故事。
小炒關聯大民生——作為“江西小炒”的主要輸出地之一,分宜縣將省外餐飲業與本土農副業聯動發展,延伸成一條從種植加工到運輸銷售的完整産業鏈。生態大米、臘肉、辣椒、小山筍、香菇等本地特色農産品源源不斷銷往江浙滬等地。
此外,當地還積極謀劃産業項目,建起種養基地和農産品加工基地,寄託着千家萬戶對幸福生活期盼的“江西小炒”,正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小炒也有大“食”力——官方數據顯示,2023年,江西省餐飲業營業額1538.8億元,同比增長17.4%,較2020年底增長63.7%。“江西米粉”“江西小炒”“南昌瓦罐湯”等贛菜IP陸續出圈出彩,“江西美如畫、贛菜香天下”的知名度持續擴大。
搶佔風口,乘勢而上。4月11日,在浙江杭州召開的“江西小炒”推介暨服務保障工作座談會上,中國飯店協會資深會長韓明&&,“江西小炒”憑藉着新鮮現做和極致的性價比頻頻“出圈”,這是贛菜加快“走出去”的重要契機。
不久前,首屆江西小炒(全國)大賽在南昌熱鬧開賽,吸引了200余支隊伍參加。江西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下一步將在品牌建設、資源整合、行業管理、政策引導、廚師人才培育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江西小炒”走向全國。
用“舌尖”帶動“腳尖”
從“小炒”煙火氣看文旅新活力
“很早就在網上被‘江西小炒’的視頻種草了,這次趁暑假就想一定要來嘗嘗最正宗的味道!”7月28日,在福建讀大三的吳興超和朋友乘高鐵到南昌後,直奔老城區的網紅燒菜館,雖然還在排隊等位,但是言語間依舊難掩其對“江西小炒”的熱情。
今年暑期,“江西小炒”的熱度依然不減,美味繁多的江西也颳起了“特種兵式旅游”的文旅旋風。追着美食去旅行,大批和吳興超一樣的吃貨“特種兵”們不遠千里,坐上高鐵來到江西,感受煙火氣裏的“熱辣滾燙”。

游客在“江西小炒”餐飲門店外排起長隊。王凱豐攝
走進贛菜品牌“贛老闆”南昌主題店,斑駁的墻面、復古的霓虹燈招牌和年代感強的標語,讓人仿佛置身上世紀老南昌的街巷之中。黃豆燒雞腳、蟹腳撈粉、辣椒炒肉……隨着一道道“江西小炒”陸續上桌,讓廣大游客既飽眼福又飽口福。
“南昌作為新晉網紅城市,暑假以來店裏基本每天都處於爆滿狀態。消費者以年輕人居多,還有不少外地大學生直接拖着行李箱來店就餐。”門店負責人李佳告訴記者,門店通過創新打造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消費新場景,進一步提升游客就餐體驗。
珠寶街是一條充滿煙火氣的南昌老街,僅400余米長的街巷裏聚集了81家餐飲店。“隨着暑假的到來,生意更加紅火了!高峰時一天能排上一千三百多號。”陳記手工綠豆餅店主裘小艷説。
手工綠豆餅、鹹蛋黃粽子、白糖糕……在互聯網短視頻的流量傳播下,從小炒到小吃,“味蕾游”已成為江西文旅消費新動力。如今,珠寶街日均客流量超3萬人次,周末節假日等高峰期日均客流量超20萬人次。
江西省統計局數據顯示,受文旅消費和假日經濟持續火爆的帶動,今年上半年全省餐飲收入201.2億元,增長13.3%,連續5個月保持兩位數以上較快增長,小微、特色型餐飲廣受歡迎。
始於流量,不止流量,面對“潑天的富貴”,如何讓游客在品味“江西小炒”的同時,感受到更多新鮮和驚喜?
從“特種兵式旅游”到Citywalk,從滕王閣前背詩詞到“打卡”詩詞中的旅行地,從仙俠國風游熱潮到多元文化體驗……江西各地搶抓“流量密碼”,不斷挖掘文化底蘊,打造特色項目,提升消費品質,在去年全省商貿消費總額破萬億元基礎上,今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9%,居全國前列。
“説走就走”的交通便利,讓文旅消費的流量入口效應愈發凸顯。今年上半年,江西全省景區累計客流量達1.6億人次。其中,入贛游客佔比33.26%,位居全國第六、中部第一。
“淄博燒烤”余味猶在、天水麻辣燙“滾燙”依舊、如今“江西小炒”熱辣出圈……近年來,各地特色美食不僅滿足了游客的味蕾,更拓寬了文旅産業鏈,將“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要素融合,打造多元文旅消費新場景,持續釋放文旅消費新活力。(王凱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