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財經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實踐隊在院團委書記陳曦、輔導員龔文林、張紫悅的帶領下赴撫州市樂安縣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他們用雙腳丈量鄉野,投身火熱的社會實踐,用奮鬥書寫青春答卷。
陪伴與關愛:“他們都是世界唯一僅有的花”
在樂安縣牛田鎮流坑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實踐隊在給當地留守兒童們上一堂《換位思考,共築友誼橋》心理教育課,張紫悅用“阿水的故事”這一心理小游戲作為熱身活動,引導同學們積極參與其中。該游戲趣味十足,不少同學在結束後意猶未盡。她以游戲內容為出發點,為同學們“講述自我中心”的心理現象,並引出“換位思考”的道理。“給留守兒童溫馨的港灣,讓他們擁有美好的童年,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他們都是世界上唯一僅有的花,我願意盡自己的一份力,讓他們在陽光下成長盛放。”張紫悅説。
實踐隊成員還舉辦了防溺水等安全教育活動,普及防溺水知識以及急救知識,並開展了趣味手工課堂,與小朋友們一起繪畫、玩黏土,讓孩子們感受到實踐的樂趣。
脫貧與致富:“小小桑蠶織就農村致富路”
“老蠶欲為繭,吐絲凈絹絹”。陽光下,百畝桑田綠意盎然,實踐隊成員們在牛田鎮流坑村周家茂蠶桑基地,親身體驗着桑蠶産業鏈的一個個環節:摘桑葉、喂蠶,感受着這片土地的勤勞與豐收。
實踐隊成員通過訪談的形式向流坑村周家組村民周家茂詳細了解了蠶桑規模、産量、經濟效益及産業發展等情況。在訪談中了解到,樂安縣通過“龍頭企業+協會(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有效帶動了全縣1400多戶貧困群眾實現脫貧增收,良好促進了蠶桑産業的發展,還帶動了鄉村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個方面的全面振興,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是“桑鋪振興,蠶織共富”的真實寫照。
隊員們深入了解樂安縣蠶桑産業鏈的實際情況,初步總結了樂安縣在發展蠶桑産業鏈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和模式,並運用所學的財經專業知識為解決樂安縣蠶桑産業鏈面臨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和發展策略。
保護與傳承:“世世代代守護有生命的文物”
仰望參天古樟,千年歲月透過濃密樹蔭緩緩訴説;漫步林間小道,保護之責在學子們心中愈發清晰。樟香襲人,鳥語蟬鳴,這裡是“中國第一古樟林”——水南古樟樹群。
實踐隊隊員們有的身着紅馬甲,俯身細心地在樹叢間、道路旁撿拾垃圾,有的分散到附近的村落進行調研,向村民們分發調查問卷,了解古樹保護情況。時移世遷,萬餘棵參天古木依然生機勃勃,歸功於一代代水南村人深種心中的護林情結。除了嚴明的族規,樟樹林良好的保護也離不開現代科技的運用、古樹檔案的建立與電子化和政府古樹保護政策的落實。
感恩與奮進:“以青春之行立志賡續紅色血脈”
實踐隊隊員們來到樂安縣紅軍標語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了解當地紅色歷史,感恩革命先烈的英勇付出,繼承發揚紅色傳統。
在參觀學習過程中,隊員們跟着講解員的腳步,駐足觀看一幅幅歷史圖片,聆聽一件件光輝事跡,心中也愈發為革命先輩們堅定不移的頑強意志和對理想信念的執着追求而動容。隨後,全體黨員代表在黨旗前舉起右拳,重溫入黨誓詞,字字鏗鏘傳達出新時代黨員的熱情與決心。
實踐隊隊員管江鈴同學&&:“此次活動不僅是一次生動的歷史教育,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未來我會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以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宗旨和使命。”
此外,江西財經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統心築夢,研途有我”團隊以“強國有我,青春有為”為主題,與南昌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聯合開展大學生文明實踐服務活動。
在心理課階段,張紫悅以“換位思考,共築友誼之橋”為主題,為同學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心理課。戴龍文則用心策劃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物理實驗課,他通過展示與頭髮摩擦後的氣球如何吸引微小水流這一現象,生動地闡述了靜電能夠吸附微小物體的科學奧秘。在上手工課時,團隊成員謝欣、張東麗將備好的橡皮泥和紙張分發給每位學生,向他們展示了一幅用橡皮泥捏的畫像,並讓同學們發揮自己的創意和想象力也捏一幅畫像。同學們在得到橡皮泥後,紛紛開動腦筋,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戴亮穎 江歆瑗 趙令怡 陳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