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江西 > 正文
2024 07/11 00:38:01
來源:大江網

幸福食堂讓人“食”有所依

字體:

  “兩份盒飯共24元,這裡飯菜實惠可口,我們每天都來……”從去年夏天起,張建英夫婦搬到南昌市紅谷灘區新琚花園小區,中午到幸福食堂打包飯菜就成了他們的生活習慣。幸福食堂還提供送餐上門服務,日均配餐達200人次,涉及周邊10余個小區,不僅為周邊老人解決“做飯難”“吃飯難”問題,也讓周邊居民少花錢、吃得好。截至今年6月底,我省共設置了城市老年助餐點1839個。

  近年來,我省深入推進養老服務領域改革,加快建設基本養老服務體系,以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助力共同富裕,老年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老人告別“做飯難” 一頓午餐省二三十元

  穿上白襯衫,拎着飯盒袋,7月4日11時,70歲的鄧國根準時出門,騎車前往南昌市紅谷灘區新琚社區幸福食堂。“一份紅燒肉、啤酒鴨、時蔬和腐竹。”鄧國根將在打菜窗口前熟練地點着菜。

  鄧國根老人帶着打包的盒飯準備回家。

  “家裏沒人做飯,我每天中午來食堂買,飯菜又香又便宜。”鄧國根説,以前,他在家附近的小菜館解決午飯,點一盤空心菜就15元,吃一頓飯要花費四五十元。去年,經鄰居推薦,他到社區幸福食堂試吃後,自此午餐就有了着落。“今天買了四菜一湯共20元,用老年卡才17元,太划算了,食堂解決了我的‘吃飯難’問題。”鄧國根説。

  全省共有城市老年助餐點1839個

  吹着大廳空調涼爽的風,再喝上一碗綠豆湯,“舒服!”薛先生滿足地呼出一口氣。薛先生家住紅谷灘區新力江悅小區,因孩子放暑假,懶得做飯的他就帶兒子到幸福食堂吃午飯。“我們點了6個菜才33元,多實惠。”薛先生在兒子飯盒裏夾了一筷子豆角,邊吃邊點頭,“嗯,不錯”。

  每天中午,幸福食堂用餐迎來高峰期,不僅老年人在此用餐,周邊居民、學生以及附近單位的上班族也都慕名而來。“上班族”劉女士打包了9份盒飯,她説:“在食堂用餐方便及時、食材放心、價格優惠,不光我在這兒吃,同事還讓我幫忙帶飯呢。”

  南昌金葵花社會服務中心主任王中勍介紹,雖然幸福食堂是為解決老年人“吃飯難”問題而打造的,但也對社會人士開放,隨着食堂物美價廉的口碑傳了出去,用餐人數越來越多。目前,食堂日均配餐達200人次,最高時達800人次。

  小飯碗裏裝着大民生。在採訪過程中,多名老人&&,孩子要上班,午餐成難題,幸福食堂讓他們少花錢也能吃得好。據了解,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共有城市老年助餐點1839個,持續提供助餐服務的農村互助養老設施5494個。

  老年人用餐有補助還可以免費送餐上門

  打菜窗口忙碌的同時,送餐員也忙着查對當日午餐的送餐地址。據新琚社區居委會副主任陳燕介紹,新琚花園小區80歲以上人群佔比9%,部分老人需要提供免費送餐上門服務。訂餐住戶涉及周邊10余個小區,每天需配送120余份餐食。

  工作人員送餐上門後,老人刷社保卡付飯錢。

  11時30分,陳燕和送餐員小夏一起來到83歲的陳七妹家。一見面,老人顧不上拿飯,而是指着吊扇説:“好熱,風扇轉不了。”陳燕幫忙檢查後,老人終於吹着風扇,吃上了飯。老人用社保卡刷了8元飯錢,將卡放回桌上時才注意到,水壺沒關緊正在漏水。小夏急忙拿抹布擦拭乾凈,“水流到地上,老人萬一滑倒可危險了”。

  陳燕説,每次上門,送餐員都會幫腿腳不便的老人做些洗碗、掃地等力所能及的活。“小夏很好哦,謝謝你們。”老人感謝道。

  食堂的窗口處貼了一張“關愛老人、助餐服務”的標牌,“年滿80歲長者憑有效證件用餐,可享受8元/人/餐;年滿60歲長者憑有效證件用餐,可享受12元/人/餐。”

  2024年,江西財政預算新增5000萬元用於老年人用餐補助,切實提升老年人就餐獲得感、幸福感。

  從無法站立到每天站立2小時

  7月3日早上5時30分,傅小紅在護理員的幫助下洗漱完,坐著輪椅被推到餐桌前用餐。據了解,在南昌市西湖區社會福利院,像她這樣的失能老年人還有62人。該院根據老人的失能程度提供不同等級的照護服務,滿足困難群眾差異化、個性化救助服務需求。休息了半個小時,老人們開始練手指操。該院護理部主任李彩虹介紹,每天練習手指操增強關節活力、促進血液循環,還有助於預防老年人手部常見的關節疾病。不僅如此,除了休息時間,護理員會盡量讓老人多活動,每天不少於一個半小時,防止肌肉萎縮。

  拉吊環、扶桿站立……早上7時30分,傅小紅開始了每天的康復訓練。10分鐘後,護理員讓她休息一下再繼續。“我可以。”“不行,先休息。”護士長謝基霞説,傅小紅特別有毅力,每天堅持做康復訓練,入院半年的時間,她從無法站立到現在每天能扶桿站立2小時,很了不起。“以前沒機會,現在能治療我當然要堅持。現在能站,以後我還能走。”在聊天過程中,傅小紅始終笑呵呵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傅小紅無親屬、子女,因下肢癱瘓,她以前每天不是躺在床上,就是坐在床邊的馬桶上,社區工作人員每天送飯時會給她的暖壺灌滿水。可沒人在身邊照顧,她倒水時常被燙,拿東西經常摔倒,只能等人上門送飯時幫忙收拾。

  傅小紅(右)開心地玩着游戲。

  “那時候真是數着日子過。”傅小紅説,入院後,她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天能洗澡,做事有人幫,也有了許多娛樂活動,就連半夜上廁所,只要輕輕喊一聲,值班的護理員就能聽到。

  從有一頓沒一頓到菜品不重樣

  在一旁看報紙的繆向東聽得入神,他入院11年,想起以前的日子仿佛是很久遠的事了。“我以前吃了上頓沒下頓,也沒有住的地方,都不敢想以後。”繆向東説,現在不光吃得飽還吃得好,每天11個菜,一週7天不重樣,一天兩頓小零食,每個月還有生日蛋糕,一年兩次旅游,吃得也可好了,一桌10多個菜。繆向東説,他每天除了刷手機、看電視,就是跟着護理員按計劃鍛煉,天氣涼爽時到游樂園玩籃球。“現在生活好了,有盼頭了,我要好好養身體,多活些年頭。”

  當日17時30分,3名護理員為老人們分發晚餐,並時不時看一眼提示牌再分菜。走近一看,提示牌上寫明了每位老人餐食需要注意的地方,如萬順來禁食稀飯等糖分高的食物、岳毛毛喜歡軟米飯和豆製品等。分發完畢,護理員才吃上飯,邊走邊吃,時不時幫老人擦去身上的食物殘渣。

  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是養老服務的重點保障對象,通過集中照護服務惠及更多困難群眾,真正做到了“老有所養”。截至目前,全省已有432人申請救助且入住養老機構,發放老年人救助金46.7萬元,養老機構績效補助資金4.3萬元。我省大力推進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集中照護服務工作,各地正在持續開展政策宣傳、老年人能力評估、救助申請、審批等工作。(記者高譯丹)

【糾錯】 【責任編輯:王中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