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西湖區緊緊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融入紅色資源、豐富形式內涵、煥新育人格局,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緊密結合,搭建起多位一體的“大思政課”全新架構,讓學生喜歡,讓課堂精彩,讓深刻的道理淺顯易懂,把有意義的課上得有滋有味。
用活紅色資源講好大思政課
“我們眼前看到的是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擴建的陳列館以及起義將士的大型銅雕……”在近日舉行的研學活動中,南昌市珠市學校萬壽宮校區老師樊三紅説。
這次研學活動是該校五年級全體師生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開展的,該校將思政教育融入活動全過程,融匯成了一堂“走新”更走心的思政課。“來到這裡,我仿佛置身英雄輩出的年代,讓我更加直觀地感受當時的歷史事件。”該校五年級1班學生王梓涵説。
紅色資源是鮮活的歷史,是開展學習教育的“活教材”。珠市學校充分利用紅色資源,打造“校區+紅色景區”黨建共同體,精選黨員、青年教師、學生組建“百年珠市紅色宣講團”,在師生中傳播紅色文化,厚植家國情懷,堅定永遠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同時,結合珠市“小珠寶”課程,通過“授課+實地參觀+成果展”的形式,讓學生真正在學習和尋訪中有所收穫,讓紅色文化教育有看點、有意義、有引力。
近年來,西湖區各中小學積極探索課上、課下整合的紅色思政課堂,開闢教育新渠道,充分利用紅色教育基地,打破教室空間壁壘,創新融合思政課,打造“沉浸式”紅色文化學習,把思政課從教室“搬到”紅色革命場館。
讓思政課“活”起來
近年來,西湖區各中小學校精心打造“行走的課堂”,鼓勵學生將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相聯結,讓學生融入自然景觀、紅色遺跡、人文社會之中,進而拓寬視野、了解社會、傳承精神,得到精神熏陶和意志磨礪。
宣紙,輕似蟬翼白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刺繡,以織物為載體,刺綴運針……課堂上,南昌市宣紙刺繡非遺工坊省級非遺傳承人顧玉純正在教學生們在宣紙上刺繡,在他手把手的教授下,不少學生掌握了刺繡的初步技法。
去年,南昌市羊子巷學校朝陽校區以社團課程為依託,邀請顧玉純到學校以授課的方式普及“非遺刺繡”。特色項目的開展,不僅讓學生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還提升了學生們在勞動教育中的動手能力和創作能力。記者了解到,在非遺文化課堂學習中,學生們視野得到開拓,文化底蘊得到增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近日,南昌市鐵路第一學校教育集團繩金塔校區的學生們在繩金塔歷史文化街區跟着老師吟誦了《離騷》《楚辭》等,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增強愛國主義感情。
“這堂教育課很有感染力。”該校四年級2班學生歐陽澤昊告訴記者,平常主要是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知識,這堂課使他更好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而對學習産生濃厚興趣。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節日是教育的契機。西湖區各個中小學通過挖掘中華傳統節日的深厚文化內涵,整合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讓學生們從小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認同、喜愛中華傳統文化,培養孩子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精神。
思政課走“新”更入心
每一位新入讀松柏學校的小學生都會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青松小公民護照”。南昌市松柏學校從“小”處着手,利用“青松小護照”的多角度評價、多渠道參與、多種形式,孵化隊員“內在生長”、鼓勵隊員“自由生長”、追求隊員“多元生長”,引導隊員知行合一,助力隊員成長的無限可能。
日前,在南昌市羊子巷學校桃源校區操場的西北角,一群少先隊員們正在紅領巾氣象站認真地將溫度、濕度、風力等數據填寫在觀測實踐記錄表中。該校將50名氣象愛好的少先隊員分成10個小組,按照時間安排表進行氣象觀測,然後通過宣傳欄、廣播站等多種途徑把當天觀測的數據進行通報,讓師生及時了解當天的天氣情況。成立以來,該校形成了以氣象站為主體,以科技社團為延伸,以班級陣地為呼應的文化浸潤格局,有機聯動少先隊實踐育人體系,不斷豐富拓展紅領巾實踐活動項目和載體。
近日,在九洲街道河灘社區的會議室中,一群可愛的少先隊員們正在認真聆聽校外輔導員老師講解今天志願服務的內容和要求,這是南昌市站前路學校雲飛路校區與河灘社區成立社區少工委開展活動的一個縮影。通過勞動,少先隊員們學會奉獻與合作,感受助人為樂的快樂和滿足,增強社會責任感。
“一直以來,西湖區各個小學積極幫助學子扣好人生成長的‘第一粒扣子’,增強少先隊員的光榮感和責任感,激勵大家樹立遠大理想,做一名優秀的新時代好少年。”西湖區教體局局長廖小兵&&。(記者 萬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