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下的黎川古城老街。
“撐着油紙傘,獨自徬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漫步在黎川縣黎川古城景區,朦朧的春雨中,青石板路與兩旁木質結構的明清騎樓古建築,仿佛讓人夢回久遠的江南,希望在這兒能遇到一位撐着油紙傘、丁香一樣的姑娘。
朱熹用“一城山色綠水浮樓”的詩句來讚美它,徐霞客用“阛阓頗盛”來讚嘆它,張恨水用“夢裏江南”來讚頌它……被這麼多古今名人點讚的黎川古城是江西古老的城邑之一,現存的老街600余家騎樓式店舖鱗次櫛比,有100余幢保存完好具有江南民居特色的明清古建築。對於這樣的老城,黎川縣通過修舊如舊的保護性開發,成功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城風貌。
黎川古城始建於南宋,繁盛於明清,依託水運優勢,逐漸發展為贛閩兩省鄰近數縣的重要市場,集中了商品的批發零售、大宗買賣及各種特色手工作坊,並形成了一條為買賣雙方遮陽擋雨且規模宏大的騎樓式商業長街,人稱黎川“十里長街”。
然而,因水運而興起的古城也隨着水運的沒落而落寞,不少古老的建築在時間的流逝中逐漸凋零。
“以前的老房子都是木結構,一旦起火最少要燒掉連着的幾家。”從曾祖父開始就在古城內做芋糍、水粉生意的益順德小吃店老闆鄧洪告訴記者,古城內不少老房子因火災燒燬,而且在老房子裏生活也非常不方便,居民改造老屋的意願非常強烈。
2013年,黎川縣啟動古城老街改造工程,以“文化為靈魂、生態為底色、 旅游為眼球”的理念委託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規劃。
隨着改造工作推進,特別是“雙橋”(新豐橋、橫港橋)修繕、“一河兩岸”景觀改造、賢士街改造等民生工程建成,古城逐漸成為全縣群眾休閒游憩的重要場所。黎川古城景區也先後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中國傳統文化建築旅游目的地,入選全國古村古鎮保護利用十佳案例,並獲得徐霞客游線標誌地、江西省旅游風情小鎮、江西省歷史文化街區、江西省旅游休閒街區、江西省首批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江西省特色文化街區等稱號。
黎川古城有着江南水鄉的小巧婉約,景區內有張恨水故居、李氏家廟、商會舊址、黎川孔廟、新豐橋、橫港橋、南津碼頭等景點。站在張恨水故居前,古樸木質結構上的傷痕、精緻石雕上淺淺的青苔、傳統的瓦片屋頂滴下的雨水,加之古街旁靜靜流淌的黎灘河,構成一幅幅別具一格的畫面。一時間恍惚“夢裏不知身是客”,也更能理解張恨水對這個“夢裏江南”的淡淡鄉愁。
古城景區不僅免費,且有不少商家世代居住於此,並代代相傳做著傳統小生意。
“我家這個店是從曾祖父挑擔在古城內賣芋糍、水粉慢慢做大的,已經快有百年歷史。”鄧洪説,自家幾代人生在古城、長在古城,近些年,本地特色小吃得到了越來越多游客的肯定。“游客説來我店裏吃的是歷史,外地回家的游子説在我這兒吃的是鄉愁。”鄧洪自豪地向記者介紹自家祖傳的生意。
古城老街上,衡器店大大小小的秤桿、秤砣懸挂在店門口,老酒店、餛飩店、糍粑店、米糖店吸引着游客的目光,慢慢走近便能夠聞到食物的清香。這些充滿傳統韻味的手工作坊與現代商業元素糅合在一起,構成一幅古今交融的和諧美景。
“2023年,黎川古城景區總游客量超800萬人次,位居全省非閘機客流量前三。”黎川縣文化旅游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倪詩蓓介紹,目前準備啟動第三期改造,擬引進新業態,讓古城散發更大魅力,吸引更多游客。(蔡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