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經開區位於贛州中心城區西北部,是贛州工業經濟發展“主戰場”也是贛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橋頭堡。過去一年,贛州經開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哪些成效?如何推動工業倍增升級、加速融灣助力高質量發展?近日,贛州市委常委、贛州經開區黨工委書記陳水連做客新華網,和網友進行分享交流。

新華網:過去一年贛州經開區交出了一份怎樣的答卷?
陳水連:過去一年,贛州經開區牢記囑託、感恩奮進,推動經濟社會各個層面華麗轉身、破繭成蝶,交出了一份合格的趕考答卷,在全市2023年度項目大會戰流動現場會中蟬聯第一。先後被商務部評為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全國加工貿易梯度重點轉移承接地,被工信部評為有色金屬(稀土新材料)國家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被人社部評為全國和諧勞動關係示範工業園區等。
新華網:贛州經開區作為贛州工業的“主戰場”,如何推動工業倍增升級,加快構建具有自身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産業體系?
陳水連:贛州經開區立足實際、搶位發展,加快推動産業鏈式發展、轉型升級,産業更有“看頭”,企業更有“塊頭”,發展也更有“盼頭”。
一是拉滿産業升級的強度。近年來,我們堅持以産業的“鏈式發展”引領工業“倍增升級”。目前,我區的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稀土鎢鋰高端應用三大産業集群補鏈強鏈、揚優成勢。在主導産業的牽引帶動下,全區聚集工業企業1300余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322家、高新技術企業23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業856家。
二是構建企業培育的梯度。近年來,為加快企業培育,我們一手抓科技創新,一手抓企業扶持,一大批存量企業把新上項目繼續投入經開,“二期現象”“三期現象”遍地開花,企業家用真金白銀為贛州經開區投出了信任票。
三是激發項目建設的熱度。近年來,我們全力招引項目、大抓項目建設,推動一個個大項目、好項目從“落紙”到“落地”。這些源源不斷的大項目,是我們跨越趕超的希望所在、底氣所在。
下一步,我們要全面落實全省“1269”、全市“7510”和全區“6315”行動計劃,大力發展具有産業基礎和資源優勢的先導性未來産業,加快新型顯示模組、智能終端、汽車電子等領域揚優成勢;大力開展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行動,引導傳統産業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力度;全力以赴拼經濟、拼發展、拼項目,推動325個工業項目建設提速增效,以大項目牽引大發展。

新華網:作為贛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橋頭堡,贛州經開區是如何加速融灣助力高質量發展的?
陳水連:一方面,我們做強産業&&“硬環境”。加快贛州新能源科技城、贛州現代電子科技城、高鐵空港新區三大&&提檔升級,建設了一大批工業標準廠房,企業“拎包即可進駐、帶設備即可生産”。我們還要做大做強三大産業承接園區,全力加快中日國際産業合作園、深圳-贛州協作共建産業合作園、海峽兩岸産業合作區贛州産業園“三大園區”建設,努力推進更高水平開放。
另一方面,我們持續優化投資“軟環境”。緊緊圍繞“大灣區能做的,我們也要能做到”的目標,率先打造“無證明”營商環境、率先運行“不見面開標”、率先實行“智慧政務+稅務”改革。建立“三同三會、三員三辦”企業服務制度體系,派駐395名首席服務員挂點&&645家企業。同時,我們精準對標企業需求,率先探索開展知識産權證券化和“雙GP”專項基金試點工作。
隨着營商環境持續優化,越來越多的企業看好經開、投資經開。2023年,簽約項目201個,其中100億元以上項目6個,全區新增各類市場主體1.29萬戶,其中企業6990戶,同比增長14.6%。

新華網:民生連着民心,贛州經開區通過哪些民生舉措為群眾創造更高品質的生活,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陳水連:近年來,贛州經開區始終把為民造福作為最大政績,堅持把近八成新增財力用於改善民生,努力讓群眾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辦好民心期盼的事。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大力推進提升民生品質行動項目和民生實事項目。大力推進返遷安置房建設三年行動,圓群眾“安居夢”。為了滿足群眾對高品質教育和醫療服務需求,我們大力推進與名校合作辦學、與名醫院合作辦醫。投入26億元深入開展城鄉學校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新改建學校35所,新增學位3.7萬個。
辦好增收致富的事。我們堅持以工業化思維發展現代農業,近年來引進阿姆源、稻田邊餐飲等農産品加工項目,初步形成預製菜設備生産、菜品研發、加工配送的全鏈條産業體系。同時,立足園區企業多優勢,幫助2.7萬餘人解決就業問題。在産業就業帶動下,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同頻共振。全區61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總計達6203.6萬元,全部村集體實現經營性收入超20萬元,老百姓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辦好基層治理的事。贛州經開區創建“和合”調解品牌,不斷探索社會治理新機制,2023年成功化解矛盾糾紛2100余起。同時,探索建立了網格長、樓棟長、單元長“三長”聯動機制,充分調動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積極性,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