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江西吉安青原區富灘鎮龍塘村仁傑農場內,數百頭生豬在豬圈內生長茁壯,毛色光亮,體形健碩。“每頭豬在農場出欄至少需要12個月的時間。這些生豬得益於充足的生長時間和生態科技的喂養方式,肉質風味更佳,食用更安全放心,因此受到消費者的廣泛青睞。”農場負責人梁仁傑介紹説。
梁仁傑16歲開始與生態科技農業打交道,對微生態科技有着濃厚興趣。梁仁傑一直希望能夠利用自然界中各種動植物、微生物之間相生相剋的生態鏈,來指導農業生産。他的目標是通過生態養殖和種植的方式,生産出綠色、有機、安全的食品。這種以生態鏈為指導原則的農業生産方式,有助於建立健康的生態系統,促進農産品的可持續生産,同時也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選擇。
2010年,33歲的梁仁傑回到家鄉江西吉安青原,在富灘鎮龍塘村,在流轉的680畝土地上,投入500多萬元建設了仁傑農場,成為一名鄉村“豬倌”。
仁傑農場有兩個獨特之處:首先,農場內到處都擺放着數個半人高的大桶,裏面培育着梁仁傑自己研發的益生菌;其次,豬圈裏沒有商業飼料,只有幾大包玉米、豆粕、麥麩等粗糧。梁仁傑為豬量身定制了綠色、環保且低成本的“營養套餐”,即粗糧搭配益生菌。此外,經過益生菌發酵後的豬糞被用來種植蔬菜、瓜果等作物,不僅肥效高、長勢好,還有助於改良土壤。
2022年,梁仁傑與南昌大學、井岡山大學的相關科研機構合作,建立了生態科技農業研發團隊。這個團隊由3位博士負責開發益生菌培育、富硒水稻等項目。經過14年的經營,仁傑農場已經建立起了“豬吃糧、雞吃谷、魚吃草、稻施有機肥、菜施農家肥”的生態農業生産鏈。
梁仁傑&&,他們將自己的研發成果推廣給種植戶使用,無償提供生態科技助農。今年,他們共同研發了“益生菌養源”食品級益生菌培養基産品,利用大米、大豆、紅糖等原料生産,使益生菌原液以方便食品的方式直接服務農戶。這一舉措有望進一步推動生態科技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和發展。(謝根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