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千里贛江新模樣——贛江南昌樞紐主支船閘通航紀實
贛水泱泱,不捨晝夜。
8月25日10時41分,隨着“滕王閣號”游輪平穩駛出贛江南昌樞紐主支1號船閘,贛江撫河下游尾閭綜合整治工程(以下簡稱“贛撫尾閭工程”)一期工程順利竣工。這項我省迄今投資最多、規模最大的單體水利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
千里贛江,從此有了新模樣。
“共抓大保護”的重大舉措
南昌依水而建、因水而興,有着“一江十河串百湖”的豐富水系。
穿城而過的贛江水,養育了一代又一代南昌人民。近年來,受各種因素影響,贛撫尾閭地區水情水文發生重大變化,“母親河”呈現枯水期水位降低、持續時間延長的趨勢,導致洲灘出露、航道縮窄、過航能力降低,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保障的制約日益嚴重。
盡快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創造更好的生産生活條件,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在中央及省委省政府指導下,南昌市歷經多年前期準備,於2021年12月28日啟動贛撫尾閭工程建設;一個月後,老官洲、裘家洲生態修復工程相繼動工。這是南昌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大舉措,也是補齊民生水利短板、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
一江清水繞城來。工程建成後,南昌贛江中心的老官洲將長期穩定在水下1米之處。南昌市副市長彭開先説,之所以建設這個工程,主要是為了有效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提高水系通航能力、滿足沿線農田灌溉需求。項目建成後,贛江尾閭、撫河尾閭將分別增加城市蓄水6億立方米和1.4億立方米;贛江南昌段水位將長期穩定在黃海高程15.5米,枯水期抬高水位5米至7米。撫河故道水位穩定在黃海高程17.5米,撫河干流水位穩定在黃海高程16.5米,枯水期抬高水位3米至5米。贛江枯水期通航能力將由1000噸提升到3000噸至5000噸。同時,將進一步提升南昌城市形象,促進文旅升級。至9月底,贛江南昌段將蓄水至14.5米黃海高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美景將再現於秋冬;遠期蓄水至15.5米黃海高程後,一年四季,從市區出發的游輪將串聯滕王閣、昌邑王城、南磯山濕地;過閘直達鄱陽湖,一路順風順水,江豚追隨,令四海游客心曠神怡……這將是全國省會城市中獨特的榮光。
“四縱三橫”骨幹水系呼之欲出
“贛撫尾閭工程估算總投資170.6億元,是我省迄今投資最多、規模最大的單體水利工程。”在通航現場,南昌市水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霖告訴記者,工程建設包括三部分:贛江下游尾閭綜合整治工程(一期工程)、撫河下游尾閭綜合整治工程(二期工程),以及河湖水系連通工程(三期工程),全部工程預計2026年12月31日前竣工。
記者了解到,贛撫尾閭工程以贛江、撫河、清豐山溪、贛撫平原西總幹渠等為縱線,以贛撫航道、城南護城河等現有河渠為橫線,以青山湖、艾溪湖、瑤湖、青嵐湖等主要湖泊為節點,構建以南昌市昌南城區為核心、覆蓋南昌縣城、輻射進賢縣和豐城市的“四縱三橫”骨幹水系連通格局。
近年來,南昌市策應國家戰略,推進生態鄱陽湖流域建設,打造南昌市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示範區,加快推進“一樞紐四中心”建設,提升南昌發展首位度和綜合競爭力。六壩共築、十橋同架,贛撫尾閭工程是建設南昌都市圈的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為沿江發展帶來新機遇
贛江濱湖地區地質結構松軟,為了在淤泥、河沙、礫石層修建船閘、泄水閘,工程團隊克服了諸多技術難題。贛撫尾閭整治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孟銳介紹,他們將預製混凝土管樁密集打入水底,穿過軟基直至進入岩層,從而解決了地基承載力不足的問題。其中,最深的管樁達到50米。
8月25日,隨着贛江南昌樞紐主支船閘竣工投用,該樞紐正式移交省贛江船閘通航中心管理。
贛江南昌樞紐主支船閘位於贛江西河象山鎮鴉洲村附近,包括1號、2號雙線,單級船閘,工程等級I級。線路總長2978米,閘體長320米,寬34米,門檻水深6.9米,設計通過船型3000噸(兼顧5000噸)級,預計2025年,單向通過能力達7285萬噸。
“樞紐主支船閘的竣工,可以改善贛江南昌港口碼頭區的運營條件,提升碼頭的裝卸效率和吞吐量,同時提升贛江尾閭航運能力,縮短船舶通航時間,降低運輸成本。”省贛江船閘通航中心副主任涂勝利&&,樞紐主支船閘竣工,對於提高通航保證率,減少因航道條件不佳導致的通航延誤和事故風險,具有現實意義。
據悉,尾閭全部竣工後,將進一步挖掘航運潛力,吸引更多船舶選擇贛江作為運輸通道,促進區域物流業的繁榮。同時,為沿江産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促進産業轉型升級。(記者 吳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