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江西 > 正文
2024 08/08 09:00:02
來源:新華網

聚焦高質量發展丨突出“緊密型” 資源沉下去——吉安青原讓群眾看病更有“醫”靠

字體:

  新華網南昌8月8日電 題:聚焦高質量發展丨突出“緊密型” 資源沉下去——吉安青原讓群眾看病更有“醫”靠

  新華網 王曉震

  看病問題,一直是民眾關心的頭等大事之一。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現有常住人口25萬,流動人口20余萬,全區公立醫療機構僅有12家(其中城區2家),公立二級綜合醫院僅1家。一般而言,縣區優質醫療資源短缺,又加上市級醫院“虹吸”效應,會有大量群眾“捨近求遠”外出就醫,也讓醫保基金持續“外流”。然而,這些問題在青原區正被逐步化解。

  “作為成立僅20餘年的年輕新區,更要打好‘底子工程’。”吉安市青原區委書記匡曉衛介紹,為補齊這一民生短板,青原區聚焦重構管理體系、優化整合資源、提升服務能力“三項重點”,持續推進緊密型區域醫共體建設,讓人民群眾獲得更高質量、更加便捷、更為經濟的醫療衞生服務。

  目前,該區成功入選2023年省財政支持縣域綜合醫改建設示範項目三個縣(市、區)之一,並在省、市醫共體建設推進會上作典型發言。今年1至6月,區總醫院門診診療人次、出院人數分別增長37.60%、47.3%;門診次均費用、住院次均費用分別下降10.22%、9.77%。

  突出“緊密型” 一體化統籌

  城市大醫院因為學術、技術、資金等優勢,往往能夠吸引優秀人才和大量病人;而基層醫療機構相對處於劣勢,對於醫生和患者來説缺少足夠吸引力,這是醫療資源在地區上分配不平衡導致的明顯表現。以前,青原區也是如此,有的鄉鎮衞生院連個像樣的CT掃描設備也沒有,更談不上專業影像科醫生,群眾要是碰上骨折、扭傷只能到區裏、市裏大醫院看病。

  要改變這樣的狀況,就必須要提高基層醫療能力。國家衞生健康委的信息顯示,我國已在81個城市開展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建設試點,在全國縣級層面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這幾年青原區也加緊謀劃,成立青原區總醫院,並與城區、鄉、村醫療機構一起建設醫共體,提高醫療服務質量。

  圖為青原區總醫院南院區。新華網發 王永鋼 攝

  基層醫療機構願不願加入、會不會削弱牽頭醫院能力……這些都是改革面前的難題。早在兩年前的總醫院成立動員大會上,匡曉衛就&&,醫共體改革,對象在“醫”,核心在“共”,要突出運行高效,落實政府辦醫責任,進一步理順管理機制、整合醫療資源、完善考核體系,真正形成責任、管理、服務、利益的共同體。

  為讓大家成為一家人、形成一條心,青原區要求各地各部門解放思想、躬身入局、主動擔責,形成“領導小組-醫管委-總醫院”三級體系,把醫共體建設由“衛健一家做”變為“大家一起幹”,厘清政府、衛健委、總醫院三方關係,並打通人事、薪酬、編制等關鍵環節,已經實現了醫共體內部行政、人事、財務、績效考核、醫療業務、藥械業務、醫保基金、信息系統“八統一”。

  在醫療架構上,青原區啟動總醫院實質性運行,按照“1+10+N”模式,將12家區鄉公立醫療機構及152家村衞生室全部納入總醫院,實施扁平化實體化管理。

  青原區總醫院黨委書記肖和平介紹,醫共體採取區聘院用、鄉聘村用,區級醫療機構實行人員總量管理和編制統籌使用,真正實現區、鄉、村三級“一家人、一條心、一本賬”,全面鋪開“以崗定薪、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的薪酬制度改革,探索“條塊結合”複合型績效管理模式,徹底打破“吃大鍋飯”的局面。

  一體化的整體統籌,公平嚴格的績效考核辦法,也使醫共體各成員單位擰成了一股繩,讓群眾得實惠、醫院得發展。

  “醫生工作更有積極性,也更願意開展高難度手術,總院業務量增長34.4%,醫療服務性收入增長6%,並通過集中採購、信息化共享降低成本,患者住院次均費用下降,住院天數也在變少,醫保報銷比例增加。”青原區總醫院資産財務室主任龔達禎列出的幾個關鍵指標,證明了醫改成效。

  資源沉下去 服務提上來

  7月11日上午,在距離青原區總醫院20多公里外的值夏分院,總醫院內科劉醫生和分院醫生一起查房的時候,她的診室已經來了幾位前來問診的患者。剛一見面,劉醫生就和他們聊起了近況,看得出來他們的關係並不陌生。“來問診的基本都是甲亢、糖尿病等慢病患者,他們知道我周一週四都會來,就會選擇就近就診。”劉醫生説。

  病人交基層醫院的費用,享受上級醫院診斷水平,這樣病人就少花錢少跑路。這種變化就得益於醫共體內部的資源共享機制。肖和平介紹,在安排專家時,醫院也會與基層醫療機構進行提前對接,以基層需求為導向,為他們提供“點單式”支援、常態化服務。

  正如有關專家所言,緊密型是希望讓這些醫共體所有的成員單位之間管理上是一家人、運營上是一本賬、服務上是一盤棋,優化整合醫療衞生資源,從而推動資源下沉,快速提高基層醫療衞生服務能力,提高防病能力。

  借助總院資源,現在的鄉鎮醫院不再是只解決群眾頭疼、感冒、拉肚子等簡單問題的醫療機構,常規手術也不在話下。以值夏分院為例,還建設新型醫防融合區、中醫綜合服務區,其年均業務收入達到1500萬餘元,門診病人4萬餘人次、住院病人4000餘人次。

  青原區區長曾昭君介紹,青原區在探索提升基層醫療能力方面先行先試,還按照“小而精、小而優、小而特”目標,突出特色化,先後與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珠海市人民醫院、珠海市醫師協會等達成共建幫扶,依託校地合作建成井岡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打造了婦産科、骨科、康復科、口腔科等特色專科,新增市級重點專科1個(骨科)。

  醫療服務從“無”到“有”到“優”跨越發展,區域醫療影響力正持續攀升。在井岡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來自吉水縣的尹先生帶着孩子驅車幾十公里到此就醫。“孩子齲齒比較嚴重,我們縣裏的牙醫檢查過後,建議我們來這裡看,這裡環境屬實不錯,醫生很快就給出了治療方案。”尹先生説。

  面對醫療健康行業數字化轉型需求,青原區下大力氣推進智慧醫療建設,讓“數據多跑路,患者少跑腿”。青原區總醫院黨委委員尹穰華介紹,區裏建成醫共體信息化&&,實現區域內所有公立醫療機構數據共通共享。這樣就能避免重復檢查、過度醫療,真正做到了“鄉檢查、區診斷,鄉開單、區檢查”和公立醫院檢查結果互認,並通過基層人工智能輔助系統,逐步實現區域內醫療服務同質化、公共衞生服務均等化。

  雙向轉診順暢 就醫更安心

  小病可以在基層診斷,那要是碰到鄉鎮醫院確實治療不了的情況,患者又該怎麼辦?在過去,區內醫院並沒有轉診機制,如果基層醫院看不了,病人就只能自己去找大醫院。

  緊密型區域醫共體建設,不止讓群眾做檢查少跑彎路,住院看病也更方便。6月28日,青原區文陂鎮的梁大爺由於下腹部疼痛不適,到鄉鎮衞生院就醫,進行輸液治療後效果並不是很理想。他想要到大醫院但又怕沒有床位,還要耽誤時間。好在醫共體建起來以後,當地對於在基層首診的患者開闢了綠色轉診通道。總醫院當天安排床位,並給予對症支持處理,患者病情明顯好轉。

  除了向上轉診,梁大爺在7月1日經評判達到出院標準,已由經管醫生&&分院醫生通過雙向轉診下轉至文陂分院,進行輸液消炎調養。肖和平介紹,現在從診斷到住院、科室治療,都非常精準,這樣方便了患者,也留住了本地病人,更讓區內醫療資源分配更合理。

  青原區總醫院北院區開展義診活動,醫護人員正為群眾建立健康檔案。新華網發

  數據顯示,總醫院成立以來,基層分院上轉患者同比增長32%,總醫院下轉患者增長20%,轉至區外患者同比下降56%。雙向轉診運轉流暢,也為患者減輕壓力,住院天數和費用都在下降。

  日前,江西省縣域綜合醫改建設項目現場推進會在吉安市青原區舉行。參會的遂川縣衛健委主任羅思紅在調研中認為,青原區雖然醫衛事業起步晚,但醫改工作卻頗有特色,在總醫院的實體化運行下,醫改推進更有可持續性,鄉鎮衞生院老年病科建設做法也值得借鑒。

  目前,青原已成功列為2024年第一季度全省市級復評後達到緊密型評判標準的7個縣區之一。青原區副區長張早來介紹,接下來青原還將進一步完善體制改革,推進“卒中、胸痛、創傷急救”三大中心建設,並建強人才隊伍,確保到2024年底,區域就診率和基層就診率達60%以上。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