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3萬餘人在長三角地區開辦小餐館1萬餘家
分宜農民抱團創業成“江西小炒”主力軍
走進分宜縣操場鄉上松村東頭村小組,一幢幢新樓房大氣美觀,平坦寬闊的瀝青路進村入戶。“這些漂亮的新樓房,可以説是村民用炒鍋‘炒’出來的。”上松村黨總支部書記黃永飛告訴記者,“上松村總共930戶村民,有近200戶、600多人在上海、浙江等地開小餐館,每年收入8000萬餘元。”
據統計,分宜縣有3萬餘人在長三角地區從事餐飲行業,開辦小餐館1萬餘家。他們在外鄉主打“鮮辣香醇”贛菜風味,為當地居民帶來美好的味蕾享受。規模龐大的分宜“餐飲軍團”成為“江西小炒”主力軍,在長三角火爆“出圈”。
黃小根是上松村最早到上海開餐館的,2015年在浦東新區開了一家平價快餐店,年利潤四五十萬元。説起創業經歷,他直言離不開家鄉幹部的幫助支持。“鄉里指導成立駐滬流動黨員黨支部,村黨總支牽頭建立‘餐飲創業群’,經常關心村民經營狀況,協調解決創業中的難題,鼓勵大家團結互助。人在上海,但一直感受着家鄉的溫暖。”在黃小根的幫帶下,許多村民走進大城市,邁入餐飲行業。
高嵐鄉下塘村也是有名的“餐飲村”,不少村民2006年就開始在江蘇開餐館。下塘村黨支部書記鐘湖南説:“這些年來,村帶村、戶幫戶,到外面開小餐館的村民越來越多了。南山下村小組30戶村民,就有一半在昆山經營餐館,這個曾經的窮村子,變成了周邊最富裕的村子。”
分宜農民抱團創業,成就餐飲界“小炒傳奇”,同時給家鄉農産品帶來巨大商機。本地生態大米、臘肉、辣椒、小山筍、蘿蔔乾等農産品源源不斷地銷往江浙滬地區小餐館。看準商機,縣裏鼓勵各鄉村積極謀劃産業項目,整合各方資金,建起種養基地、農産品加工基地,推動三次産業融合發展。省外餐飲業與家鄉農副業,打破區域限制,跨越千山萬水牽手互動。
操場鄉桂村村利用項目資金建起竹筍加工廠,每年加工小山筍1500公斤以上,全部供應村民開辦的餐館。而上松村正依託餐飲業發展小山筍加工、麻羊養殖、優質稻米生産三個産業,村黨總支書記黃永飛告訴記者:“我8月會到上海與經營餐館的村民對接産業項目,同時商量成立村級商會的事。”
分宜“八大碗”“天工宴”特色美食歷史悠久。近年來,該縣不斷挖掘地方美食文化,扶持餐飲創業隊伍。該縣將以銷定産,做強現代農業,從生産、加工、流通、供應、市場“五端”同向發力,在發展縣域優質農産品的同時,助力“餐飲軍團”實現高質量發展。(記者胡光華、鄒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