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義烏的特産是‘江西小炒’”,讓默默在省外耕耘多年的“江西小炒”迅速走紅網絡,話題抖音播放量更是達3億次……“江西小炒”是江西人在江浙滬地區開的江西風味餐館,尤其在浙江義烏等地較為流行。
王細軍正在後廚炒菜。周建紅攝
紅到義烏的“江西小炒”
上午11時許,在浙江省義烏市廿三里街道後樂小區一家名為“正宗江西小廚”的店內,已有顧客陸續到來,來自江西景德鎮樂平的王細軍正在後廚忙碌。他的妻子劉小琴帶着19歲的兒子正在前堂熱情接待點菜的客人,濃濃煙火氣,瀰漫在這家“江西小炒”店內。
因為地理位置毗鄰,江西、浙江兩地交通便捷,自古以來就有頻繁交流。樂平是勞務輸出大市,在浙務工的樂平人也有16萬人之多。口味醇厚的江西人吃不慣清淡甜口的菜,部分先行者開始嘗試在外面擺攤經營小炒生意,現實需求造就了巨大的市場,江西小炒店便開啟了在江浙滬的“征服之路”。
2010年前後,“江西小炒”如雨後春筍般在浙江、福建各地的大街小巷涌出。這些小餐館大都門面不大,店面裝修也不豪華,可每家的生意都不錯。剁椒魚頭、肉末茄子、水芹炒臘肉、尖椒肥腸、辣椒炒肉……這些江西的家常美食,讓當地人都上了癮。
據樂平市商務局統計,截至目前,樂平人開在省外“江西小炒”門店有近5000家,從業人員1萬多人。
王細軍店內顧客絡繹不絕。周建紅攝
致富一方的産業
“開店投資不多、技術門檻也不高、利潤卻不錯,加上在義烏市工作的樂平人本身就很多,大家親戚帶親戚、朋友帶朋友,自然就多了起來。”在義烏市樂平商會副會長王勝看來,在義烏經營“江西小炒”的以樂平人居多,原因不外乎於此。
“江西小廚”的老闆劉愛琴便是其中一例。前幾年,她與丈夫在永康做鞋子,一年收入七八萬元。後來,聽説姐夫在義烏開“江西小炒”店生意興隆、收入較高,便跑到姐夫店裏做起了學徒。不久之後便自立門戶,從姐夫手中將店面盤了下來。如今,劉愛琴與丈夫已經在義烏做“江西小炒”四五年了“看生意好歹,刨去開支,一年大概有三四十萬元收入吧。”劉愛琴説。
如今,隨着“江西小炒”相繼“攻佔”江浙滬,其不僅是樂平人外出務工就業一個出路,更是致富一方的産業。
以前樂平鸕鶿人到福建晉江等地做鞋子較多,近年來,“江西小炒”成了鸕鶿人外出務工創業的主要行業,全鄉2.6萬人中,僅在外經營“江西小炒”的就有近5000人,經營門店2000余家,成為“江西小炒”之鄉,樂平市鸕鶿鄉黨委書記楊賓&&,“一家門店一年營業額平均60萬元,2000余家營業額就達12億元,純利潤6億元以上,許多鸕鶿人因此走上致富之路。”
近年來,鄉里漂亮的小洋樓多了起來,村民的錢包也漸漸鼓了起來。2022年2月9日,樂平市鸕鶿鄉召開“江西小炒”産業促進座談會,與會人員一致認為,“江西小炒”産業潛力大,能夠穩定解決就業問題,有穩定收入,能促進鄉村振興,優勢明顯。同時也指出了品牌化不強等方面問題,今後要改變自身觀念,放眼長遠,積極提升“江西小炒”知名度。
如何從流量中“掘金”
4月中旬,“江西小炒”推介暨服務保障工作座談會在杭州召開。座談會上,“贛菜‘出圈’”成為關鍵詞。
中國飯店協會資深會長韓明&&,“江西小炒”憑藉着新鮮現做和極致的性價比頻頻“出圈”,這是贛菜加快“走出去”的重要契機。作為“江南菜鄉”和“江西小炒”主力軍的樂平已乘着此輪流量風口,主動拓展“互聯網+農業”思維,積極發揮“江西小炒”産業繁榮市場、拉動商貿、升級農業的重要作用,整合布局上中下游産業鏈,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動力。
為了能迅速將“樂平菜”端上在省外經營的5000家“江西小炒”店餐桌,樂平市積極打造聯通上下游,從種養業到加工業,到物流業,再到餐飲業的全鏈條産業,不斷壯大訂單式農業的“江西小炒”上游産業鏈,組織菜農和規模企業與“江西小炒”門店簽訂合作關係,保證新鮮、無公害、可追溯的穩定供應。
如今,樂平的臘肉、鹹肉、豬頭肉以及水芹、大蒜等蔬菜早已走出省外,深受消費者喜歡,成為“江西小炒”的重要原料。
談及樂平市發展“江西小炒”産業的思路舉措,樂平市商務局局長彭建飛&&,“江西小炒”産業如何按照現代服務業的要求高標準發展,是當前需要解答的命題。第一,要有響亮的品牌,在培育打造“江西小炒”名牌店上下功夫;第二,要加強供應鏈管理,建立可靠穩定的供應鏈,保障食材質量和新鮮度;第三,門店標準化管理,“江西小炒”門店標識五花八門,無固定章法,應統一門店標識風格,設計裝修中融入更多江西元素、江西文化;第四,政府和相關部門應給予大力支持,不斷提升“江西小炒”的經營質量和服務,並進行標準化提升。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飲食要求也逐漸提高,“江西小炒”不能滿足現狀、止步不前,而應乘着這股東風,從流量中挖掘更多價值。(吳雄、朱媛媛、周建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