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江西 > 正文
2023 11/15 09:02:04
來源:江西日報

吉州區建設新時代文化強區掃描

字體:

  原標題:用文化潤澤一座城

  ——吉州區建設新時代文化強區掃描

  走進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歷史陳列館,在血與火的歷史中追尋紅色記憶;漫步在吉州區興橋鎮釣源古村,品讀傳承千年的古風新韻;在家門口感受濃郁書香、讓人擁有舒心閱讀體驗的城市書房,成為一道人文景觀……

  文化興則城市興。吉安市吉州區作為吉安市中心城區,將文化強區建設作為推進全域高質量發展的支點,充分利用自身文化資源,傾力打造紅色文化傳承高地、廬陵文化發展高地和公共文化服務高地,集中資源打好做強做旺中心城區攻堅戰,全面提升中心城區吸引力、服務力和帶動力。

  以文鑄魂,打造紅色文化傳承高地

  位於吉州區長塘鎮周家村的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歷史陳列館於9月27日開館,這個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在中秋國慶假期成了熱門打卡地,前來參觀的市民、游客絡繹不絕。“吉安涌現過這麼多英雄人物,激勵我們要樹立遠大志向,掌握本領建設家鄉。”聽完講解員的講述後,吉州區石陽小學學生余睿陽説。

  土地革命時期,吉安城是贛西地區工農武裝割據鬥爭的中心。“九打吉安”戰鬥中,紅軍戰士前赴後繼、英勇奮戰,在數十萬群眾的配合下,攻克吉安城,成立了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近年來,吉州區依託豐富的革命文物和紅色文化遺存,累計投資近3億元,修繕革命紀念設施遺址69處,收集各類紅色物件1.7萬件,改造吉安城革命歷史陳列館、九打吉安歷史陳列館等革命遺址舊址10余處,打造紅色文化傳承高地。

  把紅色資源作為打造紅色課堂最生動的教材,吉州區將革命舊址串聯成一條條紅色研學線路,把紅色歷史轉化為課程,構建起點面結合、矩陣成勢的紅色教育矩陣,讓黨員幹部從紅色文化傳承中汲取力量,激發幹事創業的動力。

  連續8年在校園開展紅歌晨唱;組織師生共讀紅色書籍、共講紅色故事;開展紅色知識競答比賽;打造“小小講解員”紅色志願服務品牌……該區還將紅色基因傳承有機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打造32所紅色學校,組建280余個學生社團,開展形式多樣的紅色文化活動,提升紅色育人成效。

  以文塑旅,打造廬陵文化發展高地

  同紅色文化一樣,贛江中游這片氣候適宜、林木蔥鬱的土地上,孕育出厚重的廬陵文化。在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吉州區充分擴大自身的資源優勢,以文旅深度融合為抓手,為城市帶來煙火氣。

  距今有1100多年歷史的釣源古村,掩映在鬱蔥的香樟古樹中,是宋代歐陽修的宗親後裔聚居地,現存150多棟贛派明清古建築,有着深厚的廬陵文化底蘊。這座古村,曾經因房屋年久失修、基礎配套落後,村民不斷遷出舊居,村莊逐漸走向空心化。

  如何“喚醒”古村,讓昔日人文鼎盛重現光輝?經過周密調研、科學論證,吉州區統籌修繕保護傳統村落與開發利用,以釣源古村、丁塘村、盧家洲村為核心,將轄區內10個中國傳統村落和3個江西省傳統村落串點成線,形成了集休閒、觀光、研學、餐飲、農産品銷售於一體的文旅産業鏈。

  今年4月,釣源古村親子音樂節拉開帷幕。在樂隊的歌聲中,異域風情、歐洲風韻、搖滾節奏薈萃一堂,讓游客大呼過癮。熱鬧中的古村,以舊與新的碰撞、古與今的對話,給人們帶來獨特的享受。

  讓廬陵文化的底蘊在綠水青山中流淌。今年6月,一場別開生面的家庭酷跑活動在釣源古村舉辦,200多組來自全國各地的家庭,從古村遠山大門出發,經過風景如畫的櫻花大道,奔赴終點村口牌坊。奔跑過後,參賽家庭還在古村參加了“行走的詩詞文化游覽”“活字印刷戶外親子體驗”“宋韻美食游園會”等活動,體驗可觸可感的文化傳承。

  以文惠民,打造公共文化服務高地

  為了給群眾創造更多公共文化空間,享受豐富多元的文化資源,吉州區不斷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依託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資源,創建城市書房、城市驛站、鄉鎮文化站、農村書屋等覆蓋城鄉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打造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

  “早點去佔個位置!”每到周末,吉州區城北大校場路城市書房便擠滿了人,住在附近的學生爭相前來閱讀自己喜愛的書籍。這家城市書房藏有1.5萬餘冊書籍,室內燈光明亮,書籍擺放整齊,個性化的區域設置,讓每一名閱讀者都可以悠閒地閱讀,盡享書香氣息。

  渴了能喝水、熱了能納涼、冷了能取暖、累了能休息,甚至還能讀書看報……在吉州區田候路8號的城市驛站,不僅有空調、冰箱、飲水機等功能設備,還配有書房,為戶外勞動者和周邊居民提供暖心的服務和閱讀的便利。在吉州區的大街小巷,城市驛站成為城市文化建設的亮點,具有親和力的人文關懷,為城市文化注入活力。目前,該區已建了6座城市驛站。

  公共文化服務逐步改善,鄉風民風也在不斷提升。自移風易俗鄉風文明行動實施以來,吉州區77個行政村都組建了紅白理事會,修訂了村規民約。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尊老愛幼、鄰里互助等文明新風尚扎根鄉村,成為鄉親們的自覺行動。目前,全區共有6個家庭和個人獲評江西省移風易俗“五個100”先進典型。(記者 董文濤)

【糾錯】 【責任編輯:譚茜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