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江西 > 正文
2023 10/20 17:27:1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江西篁嶺:崖上古村賞曬秋 | 世界“最佳旅游鄉村”

字體:

  果實綴滿枝頭時,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篁嶺古村的曬秋農俗景觀,也進入了最美的時節——辣椒、玉米穗、稻穀、綠豆……白米為底,手為畫筆,農作物當顏料,一幅幅赤橙黃綠交織的美麗圖案,呈現在一棟棟徽派古建的樓頂上,讓游客嘆為觀止。

  10月19日,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公布2023年“最佳旅游鄉村”名單,江西篁嶺村與浙江下姜村、甘肅扎尕那村、陜西朱家灣村入選。

  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挂”在山崖上的古村,雖然風景如畫,曾經卻一度“養在深閨人未識”,面臨“人走、屋空、田荒、村散”的尷尬,180多戶人家的村莊一度外遷到只剩下68戶。

  村民江春花還記得,那時候每戶派一人凌晨起來,提着水桶在村裏唯一的小池旁排隊取水,一家人就靠這點水維持基本的生活,洗澡是一件奢侈事。一個家族18個人擠在100多平方米的老宅裏,“一家四口人靠種田為生,實在沒辦法還會到山上挖竹筍吃。”江春花説,“以前最苦的時候,過年買不起肉,就把南瓜當肉吃。”

  短短十幾年時間裏,這個凋敝的村小組卻實現了華麗“轉身”。篁嶺景區2014年試營業以來,由於資源獨特,當即在諸多鄉村旅游項目中脫穎而出,運營第三年接待游客數即突破百萬人次。即使在疫情期間,景區經營仍保持每年上千萬元的盈利規模。

  2023年,中國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長江主題10條國家級旅游線路中,篁嶺被列入“鄉村振興之旅”線路。它甚至還發起數屆國際旅游名村村長峰會,與法國、荷蘭等國的名村同&對話。

  轉機來自於旅游開發。十幾年前,當地以“新村換古村、新房換古宅”的模式,對篁嶺進行保護性開發。村民搬進山下的新住宅,村集體土地通過招拍挂的方式,讓企業進行旅游開發與管理。

  婺源縣委書記徐樹斌説,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發展鄉村旅游最根本的目標是要讓村民過上好日子。在篁嶺景區的開發和運營過程中,村民不僅獲得“短期收益”,還不斷延伸着“長遠利益”。

  記者了解到,一方面,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早在景區開發前,吳向陽團隊就投資1200萬元,在山下交通便利、臨近本村農田的鄉村公路旁建設安置房和公寓,並配套基礎設施,幫助村民搬出破舊的房屋住進山下的新樓房,並返聘部分村民回景區上班,每月有固定工資。

  另一方面,篁嶺景區秉持“生態入股”發展理念,將村莊的水口林、古樹等外圍景觀資源納入合作,並將農民的梯田進行流轉,聘請農戶種植開發農業觀光體驗項目,村民由“莊稼戶”變為“造景工”,一些村民利用安置房開起了農家樂和民宿,戶均年收入數十萬元;還有部分村民靠在景區經營商鋪年收入過百萬元。

  數年間,篁嶺村從瀕臨消亡的貧困村一躍成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從旅游開發前的3500元提至5.6萬多元。

  篁嶺之今日,來自於持續不斷的用心投入和經營。記者看到,100多棟明清古建,堪稱徽派古建遺存樣本;十余項非物質文化遺産,留住鄉俗鄉愁。曾經殘破的徽派古宅被改造成別具特色的民宿,山坡上的大片梯田種上了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森林探險、峽谷漂流、露天溫泉、燈光夜游等各種新業態不斷推出……

  婺源篁嶺文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向陽分析説,擁有傳統村落、梯田花海、水口古樹等資源的篁嶺古村,如果按照傳統套路開發,容易陷入“千村一面”的發展瓶頸。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篁嶺通過推出‘曬秋’等一系列獨特的地域鄉土文化品牌,吸引了大批海內外游客。”吳向陽説,篁嶺古村在挖掘鄉土文化的基礎上抓住文旅融合“牛鼻子”,在旅游産品打造、村落風貌復興、非遺文化整合等方面下足功夫,最終從“醜小鴨”變“金鳳凰”。(本報記者程迪)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