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江西 > 正文
2023 09/10 08:52:51
來源:新華網

聚焦高質量發展|“活化”傳承 非遺“破圈”——贛南客家文化保護新觀察

字體:

  新華網南昌9月10日電(王凱豐)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江西贛州,是客家先民南遷的第一站,是客家民係的發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古往今來,多種文化的匯聚融合給贛南大地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産,當地至今保留着完整的客家社會形態和眾多傳統民俗。

  7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區位列其中。保護“更新”、表達“出新”、傳承“創新”……近年來,贛州積極探索客家文化保護傳承,將古老非遺與新時代元素創新結合,受到越來越多年輕群體的喜愛,讓傳統客家文化煥發新活力。

  保護“更新”——政府給60處客家圍屋“上保險”

  給60處客家圍屋“上保險”、風險保障金額達1.93億元……近日,江西首個客家圍屋保險協議在“圍屋之都”贛州龍南市落地。

  圖為位於龍南市關西鎮的西昌圍(無人機圖片)。新華網發 施鴻雄 攝

  被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的贛南客家圍屋産生於明末清初,201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如今尚存500余座。贛南的青山綠水間,古老圍屋見證着客家文化與歷史的厚重,然而隨着時代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搬出圍屋、走出鄉村。

  “屋養人,人也養屋。長年不住人,晴天怕着火,雨天怕倒房。”龍南市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潘平介紹,龍南市匯集了贛南約70%的圍屋,面對文化遺存建築風險防範難題,當地創新“文物保護+游客保障”保險模式,為歷經歲月滄桑的客家圍屋搭建起“安全網”。

  圖為民俗情景歌舞劇《圍屋新娘》正在圍屋裏上演。新華網發 葉波 攝

  “月光光,照四方,有女愛嫁放排郎……”伴隨着客家童謠聲,走進龍南市楊村鎮燕翼圍客家文化體驗區,民俗情景歌舞劇《圍屋新娘》正在圍屋裏上演,吸引大批游客現場觀看。

  “保護圍屋就是保護歷史的根脈,我們以客家圍屋為主線,積極探索‘非遺+文旅’發展路徑。”楊村鎮黨委書記賴偉勝介紹,當地以燕翼圍及周邊27座圍屋為依託,進行古建修繕改造,引入非遺技藝和民俗業態、打造沉浸式客家文化旅游打卡地。

  觀賞圍屋建築、感受客家文化,留住美麗鄉愁……近年來,龍南市通過開展“老屋復活”項目建設,共修繕圍屋54座,盤活利用農村閒置住宅665幢(間),建成8個老屋民宿集聚區,帶動1.2萬餘名群眾受益,讓古老圍屋重新煥發“生命力”。

  表達“出新”——“不倒翁”讓採茶戲更有“戲”

  身着戲服、執扇擺袖、唱腔婉轉、韻律十足……傍晚時分,漫步在江西省贛州市江南宋城歷史文化旅游區,一位“不倒翁”小哥被觀眾們團團圍住,別具一格的贛南採茶戲街頭表演引得眾人連連拍手叫好。

  封永泉在“不倒翁”底座上表演採茶戲,吸引不少觀眾拍照。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贛南自古盛産茶葉,當地人喜歡一邊採茶一邊唱歌。經過400多年發展,這片紅土地上演化出了極具當地特色的表演藝術形式——贛南採茶戲。2006年,集客家文化大成的贛南採茶戲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39歲的“不倒翁”小哥封永泉出生在採茶戲世家,從5歲就開始登&表演採茶戲,如今成了“老戲骨”。因為地方戲曲受眾減少,封永泉曾一度改行,去外地打工。但對採茶戲的深厚感情,令他最終選擇返鄉堅守。

  為展示傳播採茶戲文化,封永泉把贛南採茶戲與“真人不倒翁”、彩帶龍等形式創新結合起來,被市民游客拍攝上傳到社交&&後,逐漸在網絡上走紅,吸引了大批網友前來打卡。

  “我堅守在這裡,就是想唱出採茶戲的新意,讓更多年輕人感受到贛州客家傳統戲曲的魅力。”如今封永泉已經帶出了6名徒弟。

  在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田村鎮,贛縣木偶戲非遺傳承人李貴和在給游客表演木偶戲。新華網 王凱豐 攝

  近年來,圍繞贛南客家文化非遺傳承,當地不斷創新方式,拓寬渠道,將非遺與旅游、文創、演藝、節慶等緊密結合,讓客家文化為文旅融合注入新活力。

  新表達帶來新氣象。客家織帶製作、學唱客家山歌、品味擂茶、觀看贛南採茶戲……每到假期,眾多客家非遺項目在贛州各大景區、劇院、街巷輪番登場,讓游客感受客家文化的獨特魅力,在非遺項目中體驗傳統文化之美。

  傳承“創新”——非遺“老手藝”變致富“新産業”

  一碗擂茶香,幾許客家愁。走進贛州市全南縣龍源壩鎮雅溪古村“非遺工坊”,一陣馥鬱茶香傳來。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廖永傳的指導下,游客張聲萍正在體驗客家擂茶製作技藝。

  在江西省全南縣龍源壩鎮雅溪古村,大型沉浸式錶演《雅溪唐鑒》引得游客紛紛駐足。新華網發 王敏 攝

  做擂茶、磨豆腐、打糍粑……雅溪古村內的客家民俗體驗,吸引了大批粵港澳大灣區游客自駕前來游玩。同時,當地深入挖掘“香火龍”“車馬燈”“花棍舞”等非遺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讓百姓吃上了“旅游飯”。今年以來,古村接待旅游人數達22.22萬人次。

  “很多外地的游客過來,就是想嘗一口地道的贛南客家擂茶。”政府搭&,非遺唱戲,為了讓擂茶香飄四方,在今年春節的贛州文旅推薦會上,廖永傳和相關機構簽訂了200多萬元的合作協議,目前相關産品已形成産業化生産投放市場。

  近年來,隨着國潮熱的不斷升溫,以非遺為主題的文創商品,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和追捧,當地加大研發設計,發布200余件以“客家文化”為主題的文創系列産品,並設立旗艦店,累計銷售收入400余萬元。

  在贛州市大余縣新城鎮周屋村,村民在晾曬燙皮。新華網發 葉功富 攝

  在大余縣新城鎮周屋村,芋荷、良生燙皮生産帶動70戶家庭增收;會昌縣依託醬幹製作技藝,聚集生産企業20多家,年産醬幹2000多噸;崇義縣憑藉南酸棗糕製作技藝,已發展成為年産量8000余噸、年産值3億元、帶動當地群眾增收3500萬元的富民大産業……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非遺技藝發展為突破,近年來,贛州緊抓機遇,守正創新,先後設立各級非遺工坊70余家,推動客家文化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99個客家非遺項目助力脫貧攻堅,累計帶動超3萬餘名貧困戶脫貧增收,助力人均年增收超萬元,讓非遺“老手藝”變成致富“新産業”。

【糾錯】 【責任編輯:王中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