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縣上坊鄉茅溪村離縣城七八公里,是個百餘戶的村。“一河兩岸人家,長堤遍佈繁花,小橋流水人家,香樟古樹橫椏。”從小生長在茅溪村的鄭高峰從管理者到自己創業辦廠,幾經折騰,始終忘不了心中所想,7年前,他回到了茅溪村,開始種植蔬菜。
鄭高峰自稱為茅溪山人,他承包了30畝的蔬菜基地,種上了十多種蔬菜,每天日落而息、日出而作。一大早,他就來到田間進行採摘。一會兒就有當地的酒店前來收購。在這之前,凌晨兩點,他還會去市場把菜批發給商販。“現在的季節,每種蔬菜要採摘400多斤,再過些時間,辣椒每天要採摘1000多斤。”
擇菜、歸類、包裝、挑次品……每天,鄭高峰夫婦倆都要忙到晚上十點。“累的時候,看蔬菜成了詩,看田野有了詩,望見不遠處的山,更是詩。有詩相伴,就不覺得累了。”每每看著從地裏鑽出來的果實,詩意就會漫出來。鄭高峰隨身有個小本本,記下,或者吟誦。這個習慣已經保持了好幾年了。他寫下蔬果的芳香、村莊的旖旎,如今,鄭高峰已經寫下了3000多首詩。
“黃衫少女情竇開,蜜蜂循香不請來,做罷紅娘隨風去,藤蔓結滿龍鳳胎。”菜種了一茬又一茬,詩寫了一首又一首。他的詩源於田間地頭,有生活、接地氣。鄭高峰有着詩人的傲骨,他將品牌意識植根心底,高標準、嚴要求。鄭高峰追求,只要是他的産品,一定要符合産品標準。“我種的辣椒、苦瓜、扁豆都是很好的品種,吃過的人都知道。未來,我還想進一步打開市場,用産業帶動村子發展,讓人知道茅溪的山水,來這裡觀光游玩。”
“在蔬菜基地裏幫忙,每小時有80多元的收入,每年下來能掙幾萬元。”茅溪村的村民田金老&&,“我這個年齡還能拿到這麼高的收入,很知足。高峰脾氣好,特別好説話,忙的時候有十多個村民在一起幫工。”
為讓更多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鄭高峰談起了他的設想:“等到秋季,我想以茶果會的形式,召集喜歡種植,也有一定種植基礎的村民在一起。我提供種苗,技術,統一進行銷售,真正實現‘公司+農戶+商戶’的模式,讓更多的農戶實現‘種菜自由,種菜致富’。”
如今,萬鷹快速通道傍村而過,未來的茅溪村將有蔬菜、水稻、 魚蝦以及天然氧吧,更有鄭高峰農民詩人“壩上清風起和弦,春風為君吟詩篇”的愜意。(詹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