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新探|江西渼陂:古村落中的紅色記憶-新華網
新華網 > 江西 > 正文
2023 07/10 16:00:04
來源:新華網

文旅新探|江西渼陂:古村落中的紅色記憶

字體:

 

  “渼陂”讀音同“美杯”,“渼”意為“波光粼粼的水”,“陂”則是指堤岸。位於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文陂鎮的渼陂村,薌峰東立、象嶺西護、瑤山南聳、富水北流,山環水抱,恰如其名。

游客在渼陂古村游覽。(受訪單位供圖)

  初見渼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入口牌坊上的四個題字“文獻名宗”。這是取自文天祥對於渼陂梁氏一族的評價——“文獻名宗 衣冠望族”,足可見其當年的門庭興旺。

  位於渼陂古村入口處的牌坊。新華社記者 劉楊 攝

  “渼陂古村於南宋初年建村,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村裏留存明清古建築367棟,類型豐富,祠堂、書院、商鋪、義倉、牌坊、碼頭等一應俱全。”有着渼陂村“活歷史”之稱的鄉鎮幹部兼講解員彭水平説。

  記者漫步在古村,但見青磚黛瓦築就的贛派建築拙樸厚重,飛檐翹角造型獨特;全長900余米的古街商鋪林立,古韻悠悠;敬德書院、明新書院、文昌閣等書塾述説着渼陂“耕讀合一”的教育傳統。

 渼陂古村的文昌閣。新華社記者 劉楊 攝

  村內街巷縱橫,若是在巷子裏抬頭望一望,便能看到石墻上方的纍纍彈孔。彭水平介紹説,保存下來的這些房屋無聲地記錄着那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

  “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渼陂是土地革命時期贛西南革命根據地的重要基點。現在村裏的大多數古建上還留存着當年的紅色標語。渼陂的一磚一石,一椽一木,甚至是一字一句,都回蕩着紅色與古色的交響。

  古建築外墻上留下的紅色標語。新華社記者 劉楊 攝

  在這片方圓僅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一條不過百米的小街升起了5顆耀眼的“將星”——梁興初、梁必業、梁仁芥3位開國將軍戎馬倥傯,為革命事業立下汗馬功勞。

  其中輩分最大的梁興初將軍,在抗美援朝時任志願軍38軍軍長。他嚴密組織,穿插阻敵,完成了打開戰役缺口的任務。戰鬥勝利後,彭德懷司令員在嘉獎令中特意加上“三十八軍萬歲”之語,38軍也因為戰功赫赫被譽為“萬歲軍”。

  之後的梁必骎和梁曉婧先後獲授少將軍銜,讓渼陂古村成為名副其實的“將軍村”。

  梁興初將軍故居。(受訪單位供圖)

  來自廣東的黃先生等一行5人在將軍館內撫今追昔,感嘆革命精神在渼陂的賡續傳承,“一個村子出了5位將軍,實在是太令人敬佩了!”

  依託紅色資源和紅色文化,渼陂吸引了眾多革命題材的電影在此取景拍攝。古街“糧食雜貨”店舖的舊木門上,還挂着《閃閃的紅星》主角潘冬子的劇照,將“今日無米”改為“今日售米”的經典場景喚起了幾代人的光影記憶。

  古街的店舖木門上挂着電影劇照。新華社記者 劉楊 攝

  暮色四合,流光溢彩的“夜渼陂”此時登場。在彩色燈光的照耀下,光影搖曳,樹影裊娜,古村古街更添古韻。

  夜晚的渼陂古街。新華社記者 劉楊 攝

  “來一碗紅曲肉!”古街上的“悅來客棧”裏傳來顧客的點菜聲,夏日的燠熱也難卻游客的興致,村子裏比白天更加熱鬧起來。

  記者:劉楊

  策劃、編輯:王黎、李歡

  海報製作:李歡

  新華社國內部、江西分社聯合製作

 

【糾錯】 【責任編輯:王中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