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共情 共營 共贏
——2023年中國南昌國際龍舟賽帶來的啟示

龍舟競發 付志勇攝

煙火照亮九龍湖夜空 涂星星攝

表演現場 洪子波攝

熱火朝天的比賽場面 王 琦攝
引子
經歷三年疫情,跨區域、跨文化交流迅速恢復,在各種活動當中,體育賽事作為重要的溝通介質,彰顯了其獨特的社會、文化和經濟價值,不僅是運動技能的展示比拼,更將體育與文化、旅游、商業等聯結,讓一座城市展示其開放與包容,呈現其多元化價值,還能反哺城市,為城市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伴隨着氣溫的升高,體育賽事也隨着生活“煙火氣”回到了每一座城市。南昌也是如此。
一場打破常規、跨界思維,展現城市自信和包容的2023年中國南昌國際龍舟賽,着實讓英雄城在6月火了一把。
為期兩天的賽事,不但讓劃龍舟這一古老習俗煥發新生機,讓傳統節日更炫酷,還讓海內外共同感受到傳統文化融於洪城之美,朋友圈、視頻號把其知名度和美譽度推向一個新高度。那一刻,南昌風光無限。
“以習俗為賽”,把賽事打造成整合多方資源的&&,不僅激活傳統節日的生命力,讓市民過了一個不一樣的“中國節”,也讓南昌在促進體育賽事與城市融合發展方面,找到了一條新路徑。
“事善能,動善時”,南昌國際龍舟賽,甚至某種程度上可以説是這座城在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奏出的一曲優美樂章。
共情
激發傳統節日新活力
有溫度的城市,情感充沛,面對民眾對節日的歡喜,敢於扛起重塑傳統節日形態的責任。端午劃龍舟、吃粽子是刻在中國人基因裏的共識,也滲透着中國人的物質需求、精神追求。但一段時間內,在洋節文化的包圍下,在快節奏生活的衝擊下,傳統節日日益邊緣化、空心化,人們對節日的情感需求沒有得到充分滿足。
而這座有着2000多年建城史,且江河湖泊與劃龍舟同框千年之久的城市,以人民為中心,以賽為媒,上演了一台充滿激情與擔當的“大戲”,讓“人與節”的共情持續發酵。
於是,我們看到很多打破慣例的做法:兩天之內有10萬人走進賽場,其中最好的觀賽位置不是主席&,而是留給了為湖面上奮力揮槳逐浪競渡的44支國際國內龍舟隊加油助威的市民、游客、老人和孩子。全視野無阻擋地看比賽,讓他們盡情地吶喊,肆意地揮舞雙手,情感釋放得那麼徹底。
於是,我們看到來自意大利、法國、德國等16個國家共40多個藝術家團隊,以光影為筆、九龍湖公園為紙打造的視覺盛宴,還有水幕音樂噴泉煙花秀,將震撼人心的水幕投影噴泉和煙花秀融為一體。那一晚,五彩斑斕的夜空,照亮了一張張充滿笑意的面孔,和他們對星辰大海的無限遐想。
於是,我們看到數千名負責安保、應急、救援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從日出到日落,在高溫下,默默地服務,只為我們舒心、安心、爽心地徜徉於賽事場地的各個角落。
於是,就有了那條一時傳遍網絡的“地鐵免費坐”的消息,這不僅僅是賽事組委會對民眾的無聲表白,更是呈現了這座城市新的管理理念,呈現了城市的開放包容。同樣,我們也看到,煙花秀結束後,所有人有序離場,人們相互禮讓,而偌大的噴泉廣場上,沒有留下隨處可見的垃圾,南昌人交上了一份漂亮的“文明答卷”。網友紛紛留言:“南昌好‘恰噶’”“為人性化服務點讚!”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
這場龍舟賽,激情四射,讓身處大舞&的民眾收穫滿滿的儀式感,深切體會了一把“主角光環”。
這場龍舟賽,粽香飄逸,讓傳統節日快速“充電”,能量水平恢復“滿格”,生命力和“造血”功能也進一步被激活。
共營
煥發傳統節日新商機
有自信的城市,大氣磅礡,勇於不斷創新傳統節日活動的形式和載體,引入多種元素重新組合,讓其走上了價值“回歸之旅”。現代創新理論之父約瑟夫·熊彼特説過,創新不是從無到有發明出什麼東西,而是從既有的系統中拈出一些要素把它們組合起來。正如螺螄湯和米粉的邂逅造就了螺螄粉,國際龍舟賽和文旅商貿的聯袂同樣令人刮目相看。
於是,傳統的龍舟賽與現代時尚攜手。於是,快節奏的體育賽事與悠閒的文化消費相映成趣。是的,環繞九龍湖,上百個美食攤位讓人可以從容挑選、細細品嘗;是的,人們可以喝着啤酒欣賞自己心儀的樂隊演出……從白天到夜晚,九龍湖人頭攢動,南昌這座新晉網紅城市的人氣再次得以點燃。
在人氣聚攏的背後,有南昌各部門合力策劃、推陳出新的大手筆:南昌市文廣新旅局推出了光影藝術季、全民健身舞蹈大賽、“與未來乾杯”啤酒音樂節等3大系列8項文旅活動,讓人們應接不暇。
南昌市商務局誠意十足的商文旅融合發展招商推介會和“樂購洪城”系列消費活動,惠民力度也不小。而在賽事舉辦地,南昌市紅谷灘區則不遺餘力推出了汽車房産展、海底國潮節等活動,誠意滿滿。
正如有媒體所報道的:在九龍湖水域周邊,南昌佈置了“觀賞游玩”“休閒暢玩”“惠民推廣”三大系列活動,“文旅體商”協同發力,集觀賞性、參與性和互動性於一體。
一系列活動的加持和多部門共營,最大限度發揮了大賽的“帶貨”能力,也最大限度讓大賽全方位滿足了人們的需求,讓大賽不再是傳統的體育賽事。“這分明就是一個大Party,一個全民嘉年華!”有業內人士如此評價,這或許是對賽事最好的褒獎。
僅僅兩天,不僅賽事人流量堪比2016年這座城市的體育盛事——南昌國際馬拉松賽,更值得一提的是,文旅營收超300萬元,商貿活動也是超預期,商文旅融合發展招商推介會,簽約項目18個,金額68.4億元;汽車展銷售額7502萬元,房産展簽約金額1716萬元;抖音&&龍舟賽促銷活動開屏觸達50萬人次;“樂購洪城”客流量超3.5萬人次,銷售額超1000萬元,環比增長超90%……
“超乎想象,原來我只想感受下龍舟賽的熱情,培養孩子的體育精神,沒想到還有這麼多活動,太精彩了!”開心游玩兩日的徐倩,來自上饒,她説出了大家的心裏話。
傳統中國色,遇上南昌紅。一串串亮眼的數字,一句句百姓的心聲,是南昌為傳統節日賦能、讓百姓受益的印證。
共贏
開闢城市發展新路徑
有底蘊的城市,開放包容。這座城市有着“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文化底蘊,對傳統節日的新形態打造有着一份自信與從容。中國傳統節日向來具有融合特質。這場國際龍舟賽,打造出了既看得見鄉愁又玩得轉時尚的節慶産品,建立起傳統與現代、藝術與生活、節日與日常之間的連接和對話,可以説是“城與節”的共贏之舉。
隨着“大戲”落幕,在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如何以賽事為媒,把更多的游客“請”進來,讓城市之美呈現,龍舟賽提供了“辦好、辦活、辦火”的成功案例,但這座城市“以賽謀城”的努力,不起步於此,更不會止步於此。
今年以來,南昌圍繞“富有創新活力和文化魅力,令人嚮往的中國智造新城、山水名城”的城市願景和“培塑標識鮮明文化名片”的遠景目標,打造體育名城、拉動文旅體消費的努力連連,南昌一直在路上。
此前打造的首屆“金花”戶外運動節,讓體育賽事覆蓋全城,營造了“全民健身、全民參與、全民收益”的氛圍,對南昌這個“動感之都”作出了新的闡釋。作為今年首次國際賽事的龍舟賽成功接過了接力棒,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極,為城市治理開闢了新路徑。
“南昌還要舉辦幾項大型賽事、特色賽事,國際龍舟賽讓我們更有信心和底氣,通過打造品牌賽事、精品賽事,讓城市更開放,讓生活更美好、讓市民更幸福。”南昌市體育局局長楊春談起之後要舉辦的一系列賽事時非常自信。
在九龍湖百舸爭流的“劃痕”中,這座城已鎖定“城與賽”雙向奔赴的新姿勢,正沿着國際化、專業化、品牌化、融合化的發展方向,用辦賽營城興業惠民的發展邏輯,將“以賽促城”的共情共營共贏進行到底。
登高之途,使人心曠;臨流之境,使人意遠。對賽事如此,對城市亦然。(彭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