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事新説|“一粒米”的闖關
2022-11-30 09:23:51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圖集

  最近,江西南昌縣蔣巷鎮的種糧大戶鄒泰暉長舒一口氣,畝産1100斤,總産3000多噸,這是他剛拿到的6000多畝晚稻産量數據。老鄒説,今年是他從事農業以來最難的一次“大考”。江西遭遇極端罕見旱情,每粒走出糧田的稻米,都是闖過“三關”的優勝者。

  這第一關是“農時關”。俗話説“不栽八一禾”,意思是栽種晚稻要在八月前完成,否則會耽誤農時。但受高溫幹旱影響,鄒泰暉本該7月中旬收割的早稻,到7月底才成熟。幸好老鄒是種地的“老把式”,他提前研判今年可能出現氣象幹旱,不僅準備了晚稻抗旱種子,還提前通過育秧工廠備好了禾苗。此外,老鄒使用無人收割機和無人插秧機,通過“機器換人”幹農活,最終僅用10天,老鄒就完成了一萬多畝稻田的“雙搶”。

  蔣巷鎮位于贛江邊,隨著旱情發展,江河水位消退,提灌站取水困難。剛剛闖過“農時關”,抽水灌溉設備不足的“取水關”又攔在老鄒面前。

  這時水稻正處于分蘗拔節的關鍵期,一旦缺水,必然減産。老鄒一邊自己購置水泵抽水,一邊向當地農業部門反映。很快,政府調配了130多臺深水泵,分布在蔣巷鎮沿江岸線,從江中取水抽入灌渠,為周邊的稻田“解渴”。

  然而,鄒泰暉的農田處于灌區末端,一個禮拜才能“喝飽”一次。為此,老鄒又請來兩隊專業人員打抗旱深水井,20米不出水就挖40米,水泵功率成倍增加……直到看著水流從管道汩汩冒出,加上老舊淺水井作為補充水源,老鄒才松了一口氣,總算闖過了第二關。

  然而旱情仍在持續,9月下旬,江西啟動抗旱二級應急響應。老鄒的農田附近同樣是溝渠斷流、淺水井幹涸,新打的深水井出水量已難以覆蓋全部田塊。好不容易解決了抽水設備難題,又面臨無水可抽的“用水關”。而此時,水稻逐漸成熟進入灌漿期,為此,老鄒晚上愁得睡不著覺。

  不服輸的老鄒又利用田裏的37個智慧農情監測站採集的數據,把田塊劃分成3200多個網格,智能化分析每個網格中晚稻所處的生長周期,以此確定灌溉優先級和順序。依靠這張精細的“數據化供水地圖”,老鄒和同事們成為水管搬運工,每天動態調整,把水引到最被需要的田塊,換取了6000多畝晚稻的豐收,闖過了最後一關。

  策劃:沈錫權

  監制:李興文

  統籌:胡錦武、劉彬

  撰稿:熊家林

  出鏡:劉彬

  攝制:萬象、王中慶

  編輯:李宗胤

  技術:楊平

  制作:新華社江西分社綠動工作室

  出品:新華社江西分社、新華社音視頻部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凱豐
載入更多
新華全媒+ | 南昌飛行大會上演空中精彩大戲
新華全媒+ | 南昌飛行大會上演空中精彩大戲
新華社江西分社2023年招考應屆高校畢業生公告
新華社江西分社2023年招考應屆高校畢業生公告
專題:2022中國航空産業大會暨南昌飛行大會
專題:2022中國航空産業大會暨南昌飛行大會
冬候鳥抵達鄱陽湖
冬候鳥抵達鄱陽湖
010070290010000000000000011113441129172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