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學實驗室,竟“藏著”6個“小工廠”,不僅有科研人員,還有上百名工人?更令人驚訝的是,在過去的20多年裏,它幾乎天天“不熄燈”。它的背後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這個實驗室名為“南昌大學國家硅基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近年來它在高光效黃光LED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在諾貝爾獎得主中村修二看來,這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黃光LED。
這個實驗室的負責人就是中科院院士、南昌大學副校長江風益。在此之前,他和團隊歷時19年研發出硅襯底藍光LED技術,榮獲2015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他所在的南昌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也是江西唯一連續兩輪入選國家“雙一流”計劃的一流建設學科。
走進這個實驗室,記者詫異地發現,一個中部地區的大學實驗室竟能做到與産業“合二為一”。在這裏,科學家精神與企業家思維相互碰撞、激蕩,帶給人很多啟發。
一是敢于試錯:上萬次試錯換來LED技術“世界級”突破。我們都知道,創新需要試錯,試錯次數越多,成功概率就越大。為加快試錯,這個實驗室不僅把裝備制造、材料生長、晶片制造、器件封裝等6個環節集中在一起,還像企業一樣實行“三班倒”運作,科研人員和工人分工協作,快速反饋、快速改進。這一幹,就是21年!江風益説,前後經歷上萬次試錯,才在硅襯底LED技術上實現突破,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很難實現並跑,更別説領跑。
二是敢于破局:打破“科研的盡頭是論文”這一怪圈。從原創技術到成果産業化,存在一條巨大的轉化鴻溝,“九死一生”的困難面前,多少人望而卻步,多少科研成果束之高閣。然而,江風益卻主動走出舒適區,和“市場”打交道,在硅襯底藍光LED技術産業化之初,他甚至被人質疑是“騙子”,國內沒有一家企業敢投資。盡管有過非議,也飽嘗酸甜苦辣,他卻從未放棄,而是堅定把産品推向市場。這才有了今日南昌LED的光芒,打造出國內最大的大功率LED光源生産基地,手機閃光燈和移動照明出貨量雙雙居全球第一。
三是甘于寂寞:“土專家”也能讓諾貝爾獎得主折服。江風益是國內為數不多沒有博士頭銜的院士,最高學歷一直是碩士,平時也鮮少參與各種獎項評選。在他實驗室門口銘刻的六個字——“多發光,少發熱”,可謂其真實寫照,多做實事,少頭腦發熱,“板凳甘坐十年冷”。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自我調侃“很土”的專家,卻憑借實打實的成果,贏得諾貝爾獎得主中村修二的高度評價。
從白熾燈、日光燈到白光LED,以前一次次照明技術都是國外首先定義,但從黃光LED開始,中國人走在了前列。只要心中有光,腳踏實地,不懈追求,誰説“土專家”不能創造世界矚目的奇跡?
策劃:沈錫權
監制:李興文
統籌:胡錦武、劉彬
撰稿:余賢紅
出鏡:戴艷
攝制:王曉震、徐雅靜
海報:周淵渟、梅翰龍(實習生)
編輯:李宗胤
制作:新華社江西分社星火工作室
出品:新華社江西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