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1 12/ 02 08:42:52
來源:新華網

一戲一人生

字體:

  廣昌孟戲起源于明初,以孟姜女故事為題材,流行于廣昌縣境內,俗稱孟戲,又名“旴河戲”。經專家考證,其唱腔是明代四大聲腔之一的海鹽腔。2006年,廣昌孟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李安平帶領團隊成員守正創新,讓這一古老的戲種煥發新生機。圖為廣昌青年演員演繹孟戲曲目。新華網 王曉震/文 曾恒貴 謝欣/攝

  李安平的父親是當地劇團老生及凈角演員,在父親的熏陶下,李安平從小就是個“孟戲迷”,孟戲唱腔成了最動聽的音樂,在他心間埋下了熱愛孟戲的“種子”,讓他的一生與孟戲結下了不解之緣。圖為李安平和同事們在化粧。

  1984年,16歲的李安平初中一畢業就加入了業余愛好者劇團學戲。為了學好孟戲,李安平全身心地投入,無論是拿著鐮刀還是捧著飯碗,嘴裏總是反覆練習師傅教他的唱詞,天天不間斷地吊嗓子、練唱腔、走臺步。學戲雖難,可李安平偏偏越唱越喜歡,他説:“只要唱起孟戲,感覺一切煩惱都沒有了!”圖為李安平進行表演前準備工作。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李安平不斷地刻苦訓練,功底越來越扎實,于1995年正式上臺演出,此時距他學孟戲已有10年。之後,他更加勤學苦練,逐漸掌握了唱、演、編排等各項技能。從配角到主角,李安平脫穎而出,接過了師傅的“接力棒”,成為劇團的男一號、臺柱子。圖為李安平與搭檔排練。

  2008年9月,李安平被評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成了廣昌孟戲的“守護人”。圖為李安平參加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集體合影。

  面對外出務工潮,劇團裏的不少年輕人先後出走,使劇團的排練一度擱置。李安平也曾猶豫是否外出務工掙錢,為家庭創造更好的生活。但師傅的一句話讓他醍醐灌頂:“如果你走了,廣昌孟戲就再也沒有希望了!你難道要讓它斷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嗎?”最終,發自內心那份熱愛與不舍,讓李安平決定選擇堅守,努力延續孟戲的“星星火光”。圖為李安平與劇團成員探討劇本。

  截至目前,劇團已有28個固定成員,並爭取到上級資金重新修繕了劇團演出場所,添置了一批燈光音響設備等。如何讓古老的孟戲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對此,李安平有自己的想法:時代在發展,孟戲也要與時俱進,在貼近生活、服務群眾中找到一條新的發展之路。對100余支孟戲曲牌精心整理成冊;積極爭取將孟戲列入廣昌蓮花旅遊文化節活動、送文化下鄉活動中,提升孟戲影響力;從“寫當地、演當地”做起,把非遺傳承與“民族的”和“現代的”相結合,創作編排創新劇目。圖為廣昌青年演員演繹孟戲曲目。

  由于劇團演員都是農民,農忙時節和白天基本沒時間,只有靠晚上和空余時間來學習。今年44歲的學員瞿長蓮進劇團3年來,在李安平這位“領路人”手把手地悉心指導下,已從當初的一竅不通到如今能擔任小旦等角色,有了很大的進步。圖為李安平帶領團員排練。

  黃鬥秀也被丈夫李安平的癡迷與堅守深深影響著,主動加入劇團來學孟戲。圖為李安平練習吊嗓子。

  “別以為孟戲只是老一輩人喜歡的東西,現在喜歡孟戲的孩子也不少,有幾個大學生還追到我家來學習孟戲呢!”李安平欣慰地説。2018年起,孟戲還走進了廣昌二小的特色文化課堂,並聘請李安平作為技術指導老師。

  “如今,廣昌孟戲在上級相關部門的幫扶下,已經走出廣昌、走向全國,多次參加省、市、縣裏的重要演出活動。”李安平表示,有當地政府的支援,讓他對孟戲的傳承和發展信心更足了。

【糾錯】 【責任編輯:唐子蘭 】
0100702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122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