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整治內澇區域 告別“城市看海”
2021-11-29 09:20:14 來源: 南昌日報
關注新華網
關注頭條江西
圖集

  2023年底,全省各城市基本完成重點易澇區域整治

  近日,省住建廳、省發改委、省自然資源廳、省水利廳&&《江西省城市內澇治理實施方案》,加快城市更新步伐,補齊排水防澇設施短板,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推進城市內澇治理,保障城市安全運行,紮實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示範省建設。

  2023年底基本完成重點易澇區域整治

  近年來,我省以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三年行動為抓手,通過實施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建設,城市內澇治理取得積極進展,排水防澇能力明顯提升。但隨着氣候多變,極端天氣頻發,排水防澇設施不完善、建設標準偏低、應急管理能力不強等短板仍然存在。

  我省提出,到2022年6月,各城市完成現有非系統性易澇積水點整治;2023年底,各城市基本完成重點易澇區域整治。

  2025年新城區告別“城市看海”現象

  2025年,各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形成“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並舉、超標應急”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排水防澇能力顯著提升,內澇治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有效應對城市內澇防治標準內的降雨,老城區雨停後能夠及時排幹積水,低窪地區防洪排澇能力大幅提升,歷史上嚴重影響生産生活秩序的易澇積水點全面消除,新城區不再出現“城市看海”現象;在超出城市內澇防治標準的降雨條件下,城市生命線工程等重要市政基礎設施功能不喪失,基本保障城市安全運行;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全省海綿城市建設達到國家有關要求。

  到2035年,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進一步完善,排水防澇能力與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要求更加匹配,總體消除防治標準內降雨條件下的城市內澇現象。

  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我省提出,加強內澇治理體系建設。結合城市分區布局和河湖自然形態,統籌地上地下蓄滯洪空間,合理規劃城市水系和排洪通道,恢復和保持城市及周邊河湖水系的自然連通和流動性。系統規劃排水防澇設施布局,注重梳理天然雨洪通道、蓄滯洪空間,重點修復江河、湖泊、濕地等。

  在城市建設和更新中留白增綠,結合空間和豎向設計,優先利用自然洼地、坑塘溝渠、園林綠地、廣場等實現雨水調蓄功能,做到一地多用。因地制宜、集散結合建設雨水調蓄設施,發揮削峰錯峰作用。

  在城市建設和更新中,積極落實海綿城市建設措施與要求,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建設改造後的雨水徑流峰值和徑流量不應增大。老舊小區要因地制宜建設屋頂綠化、植草溝、旱溪、乾濕塘等設施,控制源頭雨水徑流。

  新增改造排水管網超3000公里

  我省提出,推進排水設施建設與改造。全面摸排管網空白區,以問題為導向,制定消除方案和年度計劃,逐步消除管網空白區,新建排水管網原則上應盡可能達到國家建設標準的上限要求。建成區開展管網排查及排水能力評估,識別瓶頸管段,結合城市更新,改造易造成積水內澇問題和混錯接的雨污水管網,修復破損和功能失效的排水防澇設施;因地制宜推進雨污分流改造,暫不具備改造條件的,通過截流、調蓄等方式,減少雨季溢流污染,提高雨水排放能力。“十四五”時期,江西省23個城市中心城區完成新增和改造排水管網總長度3000公里以上。

  易澇積水點布設智能化感知終端

  我省提出,提升城市排水防澇工作管理水平。落實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巡查、維護、隱患排查制度和安全操作技術規程,加強調蓄空間維護和城市河道清疏,增加施工工地周邊、低窪易澇區段、易淤積管段的清掏頻次。汛前要全面開展隱患排查和整治,清疏養護排水設施。加強安全事故防範,防止窨井傷人等安全事故,對車庫、地下室、下穿通道、地鐵等地下空間&&口採取防倒灌安全措施。

  實行洪澇“聯排聯調”。建立健全城區水系、排水管網與周邊江河湖庫等“聯排聯調”的運行管理模式。加強河流、雨情信息共享,建立流域聯合防洪調度機制,統籌流域和重點區域,提升調度管理水平。

  在排水設施關鍵節點、易澇積水點布設必要的智能化感知終端設備,運用數字模擬、水力模型、在線監測和無線通信等先進技術,按照不同用戶端設定不同權限,滿足不同層次的在線監測、巡查養護、運行維護、規劃評估、災情研判、預警預報、防汛調度、應急搶險等功能需要。到2025年末,江西省23個城市要基本建立城市綜合管理信息&&。

  城市排澇工程質量實行終身責任制

  我省提出,各城市人民政府要按照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加大城市內澇治理資金投入,統籌城市建設維護資金、城市防洪經費等支持城市內澇治理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強資金績效管理,探索建立“按效付費”等資金安排機制,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探索統籌防洪排澇和城市建設的新開發模式,採用“分級設防、雨旱兩宜、人水和諧”的城市公共空間彈性利用方式,整合盤活土地資源和各類經營性資源,吸引社會資本參與。

  將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改造與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城市水環境治理等有機結合,優化各類工程的空間布局和建設時序安排,避免反復開挖、“馬路拉鏈”“遍地開花”。強化工程建設安全生産管理,嚴格把控工程質量,建立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制。(記者 吳躍強)

+1
【糾錯】 責任編輯: 唐子蘭
加載更多
單霽翔:讓景德鎮文化遺産在現代生活中“活”起來
單霽翔:讓景德鎮文化遺産在現代生活中“活”起來
江西南昌:多彩活動 助力“雙減”
江西南昌:多彩活動 助力“雙減”
“愛心餐廳”:為社區困難群體送愛心
“愛心餐廳”:為社區困難群體送愛心
“仙氣”四溢 江西武功山雨後初霽雲海浩渺
“仙氣”四溢 江西武功山雨後初霽雲海浩渺
01007029001000000000000001112204112811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