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1 11/ 05 08:57:26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艱苦卓絕寫忠誠,一紙風行紅土地

字體:

  賡續血脈,先輩精神永傳承

  “(甲)分局應在中央蘇區及其鄰近蘇區堅持遊擊戰爭。目前的困難是能夠克服的,鬥爭的前途是有利的。對這一基本原則不可有任何動搖。(乙)要立即改變你們的組織方式與鬥爭方式,與遊擊戰爭的環境相適應,而目前許多龐大的後方機關部隊組織及許多老的鬥爭方式是不適應的……”

  1935年2月5日,留守蘇區的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辦事處被敵人重兵圍困,危急關頭接到中央發來的“萬萬火急”電報。

  中央分局依據指示組織留守紅軍分九路突圍,《紅色中華》報社的工作人員將印刷機等疏散埋藏,停止了出版工作。行前,在於都井塘村的小山窩裏,瞿秋白還主持了中央蘇區的最後一場文藝演出,史稱“井塘會演”。

  2月10日,瞿秋白等人由一個排的紅軍護送從井塘村出發,經瑞金、武陽往福建方向突圍。24日,當他們行至福建省長汀縣水口附近,被國民黨民團發現,在激戰中何叔衡犧牲,鄧子恢突圍,瞿秋白等被俘。

  “在獄中,瞿秋白與敵人展開了機智的鬥爭。後因叛徒出賣,他的身份暴露,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瞿秋白始終沒有屈服,保持了一名共産黨員的高風亮節。”新華社研究院高級編輯萬京華説,“6月18日,瞿秋白沿途唱着《國際歌》和紅軍軍歌在福建長汀西門外從容就義,年僅36歲。”

  1935年11月25日,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後,紅中社恢復新聞文字廣播,《紅色中華》報在陜北瓦窯堡復刊。因為當時並不知道瞿秋白在蘇區繼續出版《紅色中華》報,因而復刊號接續長征前的期碼。初到陜北條件更加艱苦,這一時期的《紅色中華》報由在蘇區的鉛印改為了手寫油印。

  1937年1月,隨着紅中社更名為“新中華社”(簡稱“新華社”),《紅色中華》報也改名為《新中華報》,1941年和同為新華社主辦的《今日新聞》合併為《解放日報》。《解放日報》是抗日民主根據地出版的第一個大型日報。

  回望90年前,《紅色中華》報是新華社辦報的起點,它舉起的紅色旗幟,成為無數新華人前赴後繼的前進方向;它淬煉的“新華精神”,成為無數新華人接續奮鬥的力量源泉。回顧光輝歷史,追念革命先輩,更增添了新華人建設國際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訊社的勇氣、“把地球管起來”的豪氣。

  今天,賡續《紅色中華》報紅色血脈,新華社編輯出版的報刊有全國性時政綜合大報《新華每日電訊》,有發行量長期穩居全國日報前列的《參考消息》,有全國發行量最大的時政刊物《半月談》,有新中國最早的新聞周刊《瞭望》,有新中國第一份綜合性經濟報紙《經濟參考報》等。

  如今,在井塘村的那個小山窩裏,“井塘會演”的舞&被重新搭起,不時有村民走上舞&放歌一曲,伴隨着台下附和聲,人們唱着笑着……遠處是綿延的丘陵,一棵棵茂密的果樹上,結滿了待採的金色臍橙。

  這一幕幕歡歌笑語,讓我們仿佛又看到86年前會演的那個夜晚,話劇、舞劇等節目精彩紛呈,群眾聯唱歌聲一浪高過一浪,一個面容秀氣又有幾分蒼白的書生上&帶頭振臂高呼:“中國共産黨萬歲!”

  鏡頭轉向更遠處,這位共産黨人唱着自己早年翻譯的《國際歌》,在福建長汀西門外脫去長衫,泰然自行至刑場,席地而坐,令敵開槍,無所畏懼。

  相片中的瞿秋白依然年輕,他年已百歲的女兒瞿獨伊喃喃地説:“我始終不明白,儒雅的書生和壯烈的革命者,哪一個是我的父親……”

  賡續九十載紅色血脈,書寫新時代奮鬥華章。在《紅色中華》報中,我們看見了,一批批如他那般同樣年輕的面孔;我們也讀懂了,他們“只要能為社會的前進照亮一步之路,就毅然舉全身而自燃”的堅定信仰和初心。

 

   上一頁 1 2 3 4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亞芬 】
01007029001000000000000001112205112803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