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蘇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集中連片保護成為全國首批試點之一

  守護細微“脈搏”,點亮文化“星光”

  蘇州是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國家古跡文物保護項目——姑蘇區整縣推進項目》近日獲得財政部、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同步與蘇州市姑蘇區簽訂項目資助協議,姑蘇區獲得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資助5000萬元,專門用於補助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修繕。

  這是中央彩票公益金首次支持連片集中的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修繕,蘇州是全國首批兩個試點地區之一。保護修繕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有何重要意義?近年來江蘇各地對此開展了哪些創新工作?

  未定級文物彰顯文化多樣性

  蘇州是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2023年成為全國唯一的文物建築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姑蘇區作為示範區的核心,不可移動文物總量在蘇州市10個區縣中位居第一。“姑蘇區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23處、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1403處。其中,文物建築715處,佔比達到45.05%。”姑蘇區文物保護管理中心主任許雲鶴介紹。

  根據2024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不可移動文物包括文物保護單位和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這一明確規定為全面保護不可移動文物提供了更堅實的法律依據。

  “保護修繕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具有多重價值。”許雲鶴認為,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是文化多樣性的微觀體現,反映了不同地區、不同社群獨特的創造力和審美觀念,為我們了解當地傳統建築風格、生活方式、工藝技術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隨着時間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未定級文物的價值可能會被重新評估和發現,為學術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素材,同時也為教育下一代提供了生動教材。

  許雲鶴&&,保護修繕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對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好、挖掘好、運用好”更是意義重大。目前,多數文物建築仍然保留居住使用功能,用“繡花”功夫推動集中連片保護,將有效提升低級別文物和各類歷史遺存的保護能級,消除文物建築安全隱患,實現文物建築及其周邊環境、軟硬體設施的系統改善,滿足居民生活需求,在賡續文物建築歷史根脈的同時,實現市井煙火氣息的長久興旺。

  蘇州古城享譽海內外,集聚各類特色文旅産業,文化體驗與休閒消費場景需求巨大。“實踐集中連片保護,為推進文物主題游徑建設、促進文物建築活化利用和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為提振文旅消費、激發區域産業活力、提升古城整體形象打開重要的突破口。”姑蘇區財政局(國資辦)經建企業處處長焦新元説。

  甄選231處建築進行保護修繕

  根據前期現狀勘查和各管理主體上報的相關情況,以“保護價值突出、安全隱患明顯、居民意願強烈、風貌影響顯著、社會關注、前期條件充分、集中連片效應突出”為原則,以蘇州古城14.2平方公里中心城區為核心,輻射19.2平方公里歷史城區全域,甄選231處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建築進行保護修繕,申報項目總建築面積167667.87平方米。

  據介紹,本次項目所申請的補助對象,基本上建於清代至民國時期,現狀功能包括居住、共生院落(非居住與居住功能並存)、公共配套、教育等,建築形制為一至兩層的蘇州傳統建築。針對文物本體的病害分析,將231處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保存狀態分為3類:輕度殘損(157處)、中度殘損(31處)和重度殘損(43處),並根據現狀情況及修繕需求,分為保養修繕、解危修繕、系統修繕3個類型。

  華宅位於姑蘇區東麒麟巷16—17號,始建於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宅院坐北朝南,共一路四進,依次為門廳、轎廳、大廳、樓廳,為傳統木結構民居建築,其中大廳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該處建築長期作為民居使用,由於使用負荷較大,導致多處建築出現結構性病害,屬於中度殘損,亟須進行解危修繕。”姑蘇區住建委公房管理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此次修繕將對建築內各類殘損木構件進行更換,對出現歪閃的梁架、墻體以“打牮撥正”方式糾偏,並對油漆剝落、臟污構件重新油飾。同時將全面整治院落空間環境,在保留原有民居功能的前提下,進一步改善文物建築生存狀況,達到讓文物建築延年益壽的目的。

  郭紹虞故居位於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大新橋巷,為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文學家、文學批評史家郭紹虞居所。姑蘇古建保護髮展有限公司總裁徐學良介紹,該故居總體呈“曲尺形”分佈,東路一路五進,中路大廳、西側樓廳兩座交錯並列。這是較為典型的蘇式傳統民居代表,大廳建築價值頗高。但是該處建築由於年久失修和後期使用過程中的不當改造,整體保存狀況不佳,屬於重度殘損建築,需進行系統修繕。此次修繕將採用揭頂修繕和落架修繕相結合,全面恢復院落原有空間布局、歷史風貌與形制特徵,針對殘損構件將採用修補、加固、更換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修繕,在保證文物建築原真性的前提下,全面系統改善文物建築生存品質,並科學開展活化利用,滿足現代人居需求。

 各地積極開展文保試點創新工作

  點多面廣的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在彰顯地方文化特色、塑造城鄉傳統風貌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因為數量多、産權雜等問題,一直以來是文物系統性保護的短板弱項。

  姑蘇區在未定級文物保護方面起步較早,具有較為豐富的經驗,這是姑蘇區成為首批全國試點的重要原因之一。蘇州市自2002年起設立“無力維修文物保護經費”,2015年設立“古城保護專項資金”,針對私有産權、責任主體不具備修繕能力、面臨重大險情的文物建築,在財政專項經費的支持下開展保護修繕工程,保護了一大批低級別文物建築。姑蘇區公共文化中心主任施政介紹,“我們邀請了單霽翔工作室入駐,在財政支持下,通過全國頂級專家的親臨指導,進一步提升文物保護工作的科學性。”

  如今,通過保護修繕與活化利用,該中心已成為一個突出的公共文化陣地。它不僅為街區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活動,還通過非遺展示、非遺研學、非遺市集和曲藝表演等多元化服務,滿足市民游客對文旅消費的需求,成為古城保護和文旅融合的典範。

  記者從省文物局了解到,近年來,江蘇各地在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方面開展了不少試點工作、創新工作。

  南京市&&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管理辦法,對國有和非國有産權的文物建築保護採取不同的支持政策。無錫市按照“高保障、低保費、廣覆蓋”方式,由政府購買不可移動文物“意外損害修復保險”,主要解決文物搶險資金、搶險方案編制、受災文物賠付和部分低級別、私有産權文物建築搶險資金來源問題,放大財政資金保障效益。揚州市&&市區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將非國有文物建築納入支持範圍,修繕補助資金根據竣工決算直接撥付承擔項目的文物修繕資質單位。常州市&&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修繕補助管理辦法,明確資金補助比例,方案設計和工程施工最高能分別獲得5萬元和20萬元補助。泰州市&&政策鼓勵産權人自主修繕,驗收合格後可按産權面積獲得一次性補助,每戶上限為4萬元。

  下一步,省文物局、省財政廳將始終踐行好“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加強系統規劃、整合資源、統籌推進,指導各地在低級別文物建築修繕、文物建築修繕保護管理體系建設、文物建築原真性保護技術研究、文物建築預防性保護和歲修制度建立等方面深入探索,在做好新時代文物工作中展現江蘇擔當。(楊民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