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競逐“低碳賽道”,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鹽城綠色産業集群乘勢而起
地處江蘇沿海中部,擁有全省最長的海岸線、最大的海域面積,鹽城資源稟賦得天獨厚、特色鮮明,綠色發展潛力巨大。近日,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江蘇主題採訪團走進鹽城。這座新晉“工業萬億之城”正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發揮區位比較優勢,競逐綠色低碳賽道,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因地制宜,拉長新能源産業鏈
記者走進金風科技大豐基地總裝廠車間看到,工人們正在安裝風電機組。“金風科技在全國布局很廣,但這裡是唯一可以生産金風科技全系列機組的製造和綜合試驗基地。”金風科技集團總工程師翟恩地説,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金風科技在全球累計裝機超過119GW,裝機數量超過5.1萬台;為中國市場提供了近25%的風電機組,為全球市場提供了超過11%的風電機組,累計出口海外風電機組總量佔中國總出口量的近50%,其中大部分産自大豐基地。
“鹽城海上風電建得多、建得早,有經驗,我們願意把産業鏈帶到這裡發展。”用翟恩地的話來説,這是企業與地方的“雙向奔赴”“共同成就”,金風科技在大豐發展10餘年,累計帶動30余家風電配套企業落戶,風電産業集群累計産值超2000億元。
“能源是基礎産業,鹽城自然稟賦優越,可以為其他産業發展提供綠色動能。”江蘇省戰略與發展研究中心産業所所長劉向麗認為,鹽城集聚了一批綠色低碳龍頭企業,在發展綠色生産力上具備獨特優勢。
在射陽港低(零)碳産業園射陽中車風電葉片工程有限公司車間,一套126米長的風機葉片製造模具,從廠房這頭伸展到那頭。該公司副總經理郝肖軍告訴記者:“3隻葉片組裝成一組風機,轉一圈只需8秒,轉出的平面面積有6個足球場大。”
去年以來,中車時代150米級大兆瓦葉片智造、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新能源創新基地等項目陸續在射陽港低(零)碳産業園裏竣工投産,中車江蘇鹽城新能源基地、亨通臍帶纜等項目正加快建設,遠景整機核心部件基地、CQC風光儲氫充及岸電實證基地等項目正式簽約。
由“鏈主”企業領航,一批又一批的鏈上企業“追風”而來。目前,鹽城集聚了金風科技、遠景能源、上海電氣等知名風電整機企業,以及中車電機、中材科技等一大批零部件領軍企業,風電裝備規上企業數量達到41家,鹽城海上風電整機産能約佔全國40%以上、葉片産能約佔全國20%,已成為全球海上風電裝備綜合産能最大的基地之一。
追“智”逐“綠”,煥新升級破圈爭先
在江蘇蘇鹽閥門機械有限公司,一個紅色“大肚子”閥門元件引人矚目,球閥直徑1.4米,需要四五個人繞一圈才能抱住。這是該公司首套通過國産化測試的電動全焊接球閥。
“像這樣一個球閥,從國外進口需要一兩千萬元,國産化後價格降到原來的三分之一。”蘇鹽閥門總經理韓文豪説。球閥表面看不到一顆螺絲,接口處全部採用焊接完成,可以減少傳統螺絲連接帶來的不穩定性,但這也對焊接工藝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為國內石油閥門行業標準制定企業,蘇鹽閥門在技術研發上始終走在前。”韓文豪説,目前公司累計擁有授權有效專利406件,其中發明專利66件、國際發明專利10件、實用新型專利330件。
今年蘇鹽閥門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核動力專家於俊崇合作建設“院士工作站”,將向核電閥、海工閥領域拓展,加工精度達到微米級,同時引入庫卡機器人與數控車床協作,形成生産閉環。不僅生産效率大大提高,産品合格率也從以前的不足95%提高到現在的99.9%,有效降低企業運行成本。
像蘇鹽閥門這樣的專精特新企業,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排頭兵”。經過多年培育發展,鹽城專精特新企業中,超50%居全國細分市場前三位,超60%研發投入佔比超過5%,超70%在細分領域扎根10年以上,超80%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實現全覆蓋。
在鹽城,還有不少向“新”發力的企業正破圈爭先,練就更多“獨門絕技”。在亭湖機器人産業園,宇樹科技四足機器人項目正加快建設,全面投産達效後預計年開票銷售達5億元。亭湖區着眼於全面培大育強機器人産業,規劃包括核心創新園、聯東U谷+經控慧谷和亭湖機器人城在內的“一園一谷一城”,通過設立亭湖機器人産業園專項基金,努力培植裂變式發展“新極點”。
位於西伏河機器人産業園的江蘇大陸智源科技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內,工作人員正有條不紊地組裝零部件、調試機器人,該公司目前擁有自主知識産權專利100余項。同樣落戶該園區的鹽城穿山甲機器人有限公司,深耕服務機器人領域,在鹽南建成1萬多平方米的研發生産基地,推出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機器人産品,為餐飲、酒店、商場、醫院等場景智慧化賦能。
這些科創産業乘勢而起、扶搖直上,是鹽城持續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斷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的生動寫照。鹽南高新區高新技術中心主任孫青松介紹:“一直以來我們瞄準‘國家級’定位,通過開展‘強基造峰提質’行動,從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推動創新要素集聚、營造優良創新環境等方面發力,最大限度激發企業科技創新內生動力。”
去年,鹽城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66家,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3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66家,新增總量較上一年均實現翻番。
搶抓機遇,前瞻布局未來産業
射陽港低(零)碳産業園內的遠景零碳工廠,通過碳管理、碳減排、碳抵消等方式實現工廠碳中和,目前主要生産8MW至14MW級海上風電主機,年産能300&套。“我們使用高比例的綠電來減少碳排放,這些綠電主要來自本地的光伏發電和風電。”遠景智能零碳産品首席科學家邱林説,公司的碳排放管理系統實時監測碳排放和新能源資産,可與射陽港低(零)碳産業園區智能物聯網&&互通,同時還在推動上游原材料供應商碳減排。
“我們計劃通過‘綠電直供+碳足跡排查認證’,以園區級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為突破口,打造接近國際標準的(近)零碳産業園區。”射陽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陳雙喜説,經開區將統籌海上風電、海上光伏綠電接入,同步配套建設20萬千瓦綠電儲能電站,實現園區內企業綠電全覆蓋。園區推動風電産業向風電核心部件布局延伸,發展智能電網、輸電、電氣自動化等裝備製造項目,並布局現代生産性服務業,發展風電運維、檢測認證、工業互聯網等。
瞄準“十四五”末新能源裝機容量突破2000萬千瓦目標,鹽城積極探索布局海上“能源島”,加快建設沿海灘塗、近遠海“風光”綜合利用基地,以入選全國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為契機,積極推動風光火氣氫一體化布局、源網荷儲用一體化發展,加快低(零)碳産業園試點園區和示範項目建設,打造千億級新能源産業集群。
6月14日,上海電氣風電全功率試驗&&投運,這是迄今全球最大的風電試驗&&。上海電氣風電濱海基地首&機組同時下線,每年可形成生産8MW至20MW海上風力發電機組製造能力。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喬銀平説:“這不僅為大兆瓦機組的高效穩定運行提供堅實保障,還為我國風電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科技創新&&是産業創新的重要基礎,圍繞“有質量、有層次、有效果、有品牌”目標,鹽城計劃集中打造一批資源高度集中、比較優勢突出、輻射帶動效應強勁的創新&&:江蘇沿海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中心投入運營、獲批省級技術創新中心;鹽城超算中心獲批籌建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鹽城半導體集成技術研究院不久前揭牌成立。鹽城積極開展産學研合作,《風能發電系統海上風力發電機組支撐結構一體化設計規範》國家標準編制正式啟動,一些研究課題正穩步推進……
放眼鹽城的科創版圖,既有現代化園區,又有未來産業,更有前瞻的配套,高層次創新&&落地發力,創新主體隊伍不斷擴容,高水平創新成果競相涌現……黃海之濱,正砥礪深耕“科技創新”關鍵一章。(張文婧 王靜 梅劍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