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長三角超級環線高鐵列車首發——

  “圈圈相融”,融出發展新動能

  一個“圈”,改變的會是一個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格局。

  6月15日10時27分,G8388次列車從上海站駛離,一路飛馳,途經上海、江蘇、安徽、浙江三省一市,停靠滬蘇浙皖的21座車站,最終再度抵達上海,在長三角畫了一個“圈”。

  高鐵“畫圈”,出行成環。這條大環線高鐵的開通,串起的是一個個城市群,聯通的是一條條産業鏈,繪就的是一幅幅交旅融合圖。

  1200公里的“圈”

  “山綠起來,人富起來,天地間回蕩着中國節拍……”陣陣熟悉的旋律在G8388次列車車廂內回蕩,乘務員的舞蹈演繹贏得旅客陣陣掌聲。

  “我一直到昨天才候補到這趟車,現在內心特別激動!”在上海定居的葉勇此次特地前來打卡,作為一名旅游愛好者,他是京滬高鐵首發和不少首發航線的見證者,“有了這條鐵路,以後去長三角景點更方便了。”

  此次開行的上海—上海虹橋G8388/9/8次超級環線高鐵列車全程停靠上海、南京南、合肥南、九華山、千島湖、杭州東、上海虹橋等21座車站,單向行駛里程超1200公里,全程旅行時間8小時9分鐘。該高鐵列車將上海、南京、合肥、杭州等4座長三角中心、副中心城市串聯,滬蘇浙皖三省一市也首次由環線列車連線成“圈”。

  事實上,這條高鐵並非全國首條環線高鐵,近年來,國內已有多條環線高鐵相繼開通,如四川省的成都環線高鐵、海南省的環島高鐵、山東省的齊魯環線高鐵、江西省的環鄱陽湖高鐵、福建省的環閩環線動車、湖南省的長沙環線高鐵等。為何本次開通的大環線高鐵格外受關注?

  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運輸部高級工程師楊秀志介紹,這是首列溝通長三角三省一市的環線高鐵列車,環線的設計不僅能夠發揮長三角路網優勢,減少部分旅客在高鐵樞紐城市間換乘的麻煩,更好地滿足環線覆蓋城市間的群眾日常通勤、商務出行的需求,而且該列車串聯起長三角經濟中心、江南園林、六朝古都、黃山和九華山在內的“大黃山”、千島湖以及西湖等多個風景名勝區,可以更好地滿足群眾旅游出行等需求。

  每當臨近放假,在南京工作的安徽市民陳蕾便會因買不到票而發愁,“基本上很多票都是秒空,候補也候補不上。”在得知這條超級環線開通後,陳蕾此前的擔憂隨即消失,“期待這趟高鐵班次能多一點,讓我實現節假日‘返鄉自由’!”

  與世界五大城市群相比較,長三角城市群是一個新生快速發展的城市群,像個年輕人充滿了旺盛的成長力,身體不斷健壯的同時汲取人類城市文明的經驗教訓智慧,那就能站在巨人肩膀上更上層樓。

  “長三角城市群在基礎設施、産業整合、科創能級、人才集聚、市場容量、美好生活等方面都有巨大潛力,只要將一體化發展戰略落地落實,長三角城市群一定能躋身世界城市群第一方陣,此次環線的開通就是重要一筆。”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南通大學長三角現代化研究院院長何建華&&。

  6月6日,第六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在浙江溫州舉行,長三角三省一市首次聯合發布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事項目清單,建設軌道上的長三角成為實事清單的第一條。

  “這條環線高鐵的開通,將為‘軌道上的長三角’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何建華説。

  産業“破圈”

  放眼中國經濟版圖,長三角地區以4%的國土面積,集聚了全國約17%的人口,創造了全國近1/4的經濟總量,是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去年,長三角三省一市GDP規模首次突破30萬億元。

  在長三角一直流傳着新能源汽車“4小時産業圈”故事,該産業圈以上海為核心,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協同發展,形成了完整的産業鏈布局。上海憑藉其在芯片、軟體等汽車“大腦”領域的優勢,為新能源汽車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江蘇的動力電池産業、浙江的一體化壓鑄技術以及安徽的整車組裝能力,共同構築了新能源汽車從研發到生産的完整生態鏈。

  作為産業圈上的一分子,常州一家新能源造車企業負責人李亞斌對高鐵的開通滿是期待,“在長三角地區,能買到我們企業80%的零部件,想要集齊這些零部件,需要上上下下反復換乘,有了這條鐵路線,我們的産業銜接將會更加緊密,直接轉化成更高的企業效益。”

  不只是新能源産業鏈,正如李亞斌期待的一樣,鐵路穿針引線,形成串聯多點的閉環,將沿線城市緊緊相連,實現各區域高效聯動,讓城市與城市間的&&更便捷、更緊密,對長三角沿線市場布局、轉型升級,無疑是重大利好。

  “高鐵的開通將會促進區域內資源有效整合,降低企業的成本,助推長三角地區的産業轉型升級,尤其是推動製造業、智能製造等産業發展,還將提高長三角整體的區域競爭力,帶動中國更好閃耀世界舞&。”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研究員張春龍&&。

  同樣期待這條高鐵的,還有企業扎根在池州的施沙,人才一直是制約他們企業發展的一大瓶頸,當看著其他企業輕輕鬆鬆招引到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優秀人才時,他一度沮喪,但隨着這條高鐵的開通,這一困難迎刃而解,“前段時間我們想邀請一家南京高校的專家上門輔導,但這裡比較偏,專家不願來我們這裡,高鐵開通後,專家&&下周就過來指導我們。”施沙滿是欣喜。

  “隨着城市交通更為便捷,特別是無錫新區站作為長三角‘超級環線高鐵’的途經站之一,大大降低新吳區企業員工跨區域出行的車輛、時間成本,形成半小時通勤圈、1小時生活圈和3小時高鐵圈。”無錫新區站副站長周權説。

  “這條環線高鐵的開通,將進一步推動長三角內各大要素的互聯互通,形成‘環+放射’的高鐵網絡結構,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蘇州大學商學院教授、東吳智庫研究員張斌説。

  文旅“出圈”

  上午在上海City walk,與中式風情撞個滿懷;中午來到蘇州,體驗一把江南水鄉的溫婉;下午來到黃山,邂逅“無夢到徽州”的浪漫;傍晚抵達杭州,感受“人間天堂”的詩情畫意……登上這個“景區高鐵”,長三角文旅一體化有了更為壯美的圖景。

  這條環線高鐵沿線設置車站別具巧思,經過江南園林蘇州、太湖明珠無錫、六朝古都南京、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産”城市黃山,再到西湖畔的杭州等,沿線的九華山、黃山西為新建車站,池州站為改擴建車站,沿途串聯起黃山、九華山、千島湖等多個風景名勝區。

  此前,在不少人看來,長三角的文旅是較為“散裝”的,隨着這條“旅游專線”的開通,無疑使得長三角文旅增添了一番“整體化”的味道。專家認為,這條“長三角超級高鐵環線”有望成為區域內的“黃金旅游環”。

  “交通條件的改善,將全面促進全域旅游的發展。”江蘇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文旅融合研究中心主任李潔分析,新的黃金旅游環線也帶來了倒逼區域文旅業轉型的驅動力,考驗城市的旅游接待、文旅策劃、線路設計等運營能力,可以預見今年下半年長三角旅游城市的文旅角逐應該會出現一輪小高潮,越來越多的城鎮會打出風格鮮明的文旅品牌,推介“出圈”的文旅産品。

  去年末,江蘇省聯合二省一市共同發布第三批“長三角高鐵旅游小城”名單,本次大環線高鐵途經的不少城市也在其中,如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常州市武進區、鎮江市潤州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安慶市太湖縣、黃山市歙縣等。

  借此次“東風”,長三角如何更好地推進文旅一體化,實實在在擴大長三角民生“幸福圈”?李潔認為,應從區域文化資源挖掘上下功夫,提升對長三角區域文化內容挖掘、闡釋、藝術創作能力,完善文旅融合的上下游産業鏈,推動&&技術和文化旅游産品的創新和技術迭代,創造更多區域間文旅交流的機會,創新文旅融合發展多部門協作機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圍繞大環線高鐵發展文旅等産業的同時,讓“好風景”與“新經濟”比翼齊飛是繞不過的話題。李潔指出,長三角各地通過生態城市的發展定位,促進招商引資、集聚創新資源和推動産業升級。比如上海,經過多年攻堅,黃浦江核心段45公里岸線、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里岸線先後實現貫通,曾經的“工業銹帶”變成“生活秀帶”“發展秀帶”。

  加速“融圈”

  截至5月份,作為全國高鐵網絡最發達完善的區域之一,長三角鐵路已擁有26條高鐵線路,動車組開行範圍覆蓋除浙江舟山以外的所有地級市。鐵路營業里程超1.45萬公里,其中高鐵里程超7200公里。今年1—5月,長三角鐵路旅客發送量超3.57億人次,同比增長18%。

  業內人士&&,超級環線的開通將重構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地圖,在原有發展基礎即滬—寧—合發展帶、滬—杭—甬發展帶的格局中,形成兩條新的發展軸:滬—蘇—湖—宣—合發展軸、滬—蘇—通—鹽發展軸。

  在此條大環線高鐵中,江蘇段是重要一段。近年來,隨着青鹽鐵路、徐鹽高鐵、連鎮高鐵、鹽通高鐵、連徐高鐵等相繼投運,江蘇“三縱四橫”高鐵網基本形成。截至目前,全省鐵路總里程突破4500公里,其中高鐵超過2500公里,躍居全國前列,密度達到237公里/萬平方公里,居各省區之首。

  織線成網、互聯互通、持續擴容的江蘇鐵路版圖,使得“同城化”效應不斷放大,時空距離持續縮短。目前,江蘇共有73座高鐵站開通客運業務,密度位居全國第一。13個設區市全部開通進京達滬高鐵列車,“一網覆蓋江蘇、一票走遍全省、一站發往全國”正在逐步變為現實。

  一組數據表明,江蘇鐵路不斷實現跨越式發展,為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提供澎湃動力。我省鐵路客運量、貨運量均列長三角三省一市首位。在公、鐵、水、空4種交通方式中,我省鐵路客運量已超過50%,鐵路成為公共出行首選。貨運量增長迅速。豐沛鐵路、洋呂鐵路南段和徐州中新鋼鐵集團鐵路專用線等陸續開通運營。全省穩定開行中歐(亞)班列線路已達24條,覆蓋歐亞20多個國家。13個設區市均開通海鐵聯運線路,穩定開行線路26條。

  隨着大環線高鐵的開通運營,“環線高鐵”成為熱詞,在高鐵路網密布的江蘇,可能會形成自己的高鐵環線嗎?

  “江蘇未來的環線一定會有很多。”張春龍説,江蘇交通網絡發達,省內已經有了環線雛形,包括東邊的沿海、西邊的徐州和南京、北邊的徐州和連雲港以及南邊的蘇錫常,預計第一條環線將在蘇南區域內,後續蘇南、蘇中、蘇北都將連成一個“圈”,這個“圈”不僅包括核心城市,各區域的縣級市也將融入其中,當然僅靠環線高鐵圈遠遠不夠,還需要縱向、橫向進行聯通。

  “長三角超級環線高鐵,或許只是開始,未來在長三角城市群,還將形成各種大大小小的高鐵環、城軌環、地鐵環。”何建華説。(田墨池 許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