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蘇陜聯手打造“丹鳳廚工”勞務品牌 ——
一碗陜西面,33年濃濃“山海情”
陜西面館遍佈南京大街小巷。 黃紅芳 攝
“尋找鄉村美食”丹鳳農家樂廚藝大賽。
5月21日中午11點半,南京市鼓樓區天正湖濱小區附近的一家陜西油潑面館內,食客們排起了長隊,大廳服務員或端面、喊號,或收拾碗筷,忙得腳不沾地。“南京人很喜歡吃陜西面,只要師傅手藝正宗,開一家、火一家。”陜西丹鳳籍面館老闆陳偉説,這已是他來南京20多年開的第七家面館了。
在南京大街小巷,分佈着330多家陜西面館和餐廳,吸引5000多位丹鳳老鄉來寧就業。“一碗麵條”背後,是南京與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持續33年的對口幫扶協作,而這段“山海情”,還在接力延續。
一碗麵:
讓5000多位丹鳳人在南京增收致富
街邊的陜西面館、地鐵站口的肉夾饃、夜市上的陜西涼皮……在南京,“丹鳳元素”隨處可見。不過,丹鳳人最擅長的還是做拉麵。
位於南京市延齡巷口的西安面館,能容納50人同時就餐,每個工作日中午都要排隊。37歲的爐頭師傅張明剛炒菜、煮麵,可謂“全能”。初來南京時,他在企業車間做操作工,兩年前在陳偉的建議下學習陜西麵食製作。“這是我們家鄉人特有的手藝,每天雖然辛苦,但比在廠裏打工掙得多。”張明剛抽空和記者聊了兩句,便又埋頭繼續忙碌。
這家面館由陳偉和張明剛等三人合夥經營,日均賣出400多碗麵。從拉麵師傅、肉夾饃技師到服務員,店裏9人都來自丹鳳。陳偉説,陜西麵食本身挺有特色,自己30年的創業經歷則證明,誠信經營才能掙到錢。他還摸索出一套“訣竅”——選址盡量在既有寫字樓又有居民區的地方,裝修不要豪華,乾淨整潔即可;麵條必須現做現煮,澆頭要新鮮;每碗麵條價格不超過20元,讓人輕鬆消費。
越來越多的丹鳳人在南京通過“一碗麵”增收致富。今年45歲的李鋒,初中畢業就跟隨老鄉來南京打工,從面館學徒工做起,後來自己也開起了拉麵館,並進入高校食堂。如今,他開辦的南京豐久鴻餐飲服務公司擁有固定員工500多人,為十幾家高校、醫院提供團餐服務,在南京餐飲行業有了響噹噹的招牌。
丹鳳縣人社局局長李百朝告訴記者,目前有310位丹鳳人在南京從事陜西特色麵食生意,加上麵食上游産品銷售,有580人在南京當起了老闆,帶動5000多名老鄉在寧就業。據統計,這些面館老闆人均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上,管理人員年收入約15萬元,廚工勞務收入對丹鳳農民增收的貢獻率達到30%左右。
一個品牌:
兩地聯手提升“丹鳳廚工”影響力
把“一碗麵”做成一個産業。蘇陜兩地因勢利導培養人才隊伍,聯手創建“丹鳳廚工”勞務品牌,幫助更多農民實現就業增收。今年3月7日,由陜西省丹鳳縣和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區聯合主辦的“丹鳳廚工”勞務品牌培訓會在南京召開,102名丹鳳老鄉齊聚雨花人力資源市場。
“打造品牌不僅能增加從業者收入,也有助於提升丹鳳的全國知名度。”作為“丹鳳廚工”勞務品牌代言人,李鋒説,要匯聚大家的力量,通過規範運作提升品牌影響力。
丹鳳縣委、縣政府專門成立“丹鳳廚工”勞務品牌工作專班,縣裏還拿出80萬元扶持和推進勞務品牌打造,面向所有餐飲行業及上下游企業免費組織技能培訓,認定一批“丹鳳廚工”示範企業、個體戶,並給予2000元至1萬元不等的獎補,符合條件者同時可享受創業補貼。
南京也對在寧的丹鳳廚工培訓提供免費場地和師資,幫助建立“丹鳳廚工”創業孵化基地,為輸送丹鳳廚工提供交通補貼或免費大巴等支持。
“培育打造‘丹鳳廚工’勞務品牌,將丹鳳麵食統一口味,進行標準化、連鎖化運作,讓顧客無論走到哪家丹鳳人開的面館都能吃到正宗的陜西手工面,讓‘丹鳳廚工’在長三角乃至全國遍地開花,帶動更多丹鳳人就業致富。”李百朝介紹,丹鳳縣、雨花&區政府正牽頭&&統一扶持辦法、政策清單、服務項目,確保丹鳳廚工在戶籍地、就業地、務工地享受同等優惠政策。同時,以餐飲行業龍頭企業為主,認定一批示範企業、帶動一批就業人員,組織一批點對點勞務輸出,將“丹鳳廚工”勞務品牌打造成丹鳳人就業的金字招牌。
一段“山海情”:
寧丹協作牽手33年
丹鳳面館在南京大量涌現,這麼多丹鳳人在南京工作生活,背後是一段歷時33年的對口協作故事。
地處陜西省東南部秦嶺腹地的丹鳳縣,曾經是國家重點扶貧縣。1991年8月,根據國家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戰略,雨花&區與丹鳳縣簽訂友好縣區協作協議。丹鳳當地工業基礎薄弱,農民“家門口”就業機會少,將他們介紹到南京工作便成了協作幫扶的重要內容之一。每年春節後,一輛輛承載着丹鳳人增收致富夢想的就業大巴從丹鳳出發,來到南京的工業車間、廠礦企業。
“上個世紀90年代,丹鳳的中學生經常收到來自南京中學生的問候信件,還附贈精美的雨花石,很多人都希望有一天能到南京闖一闖。”丹鳳縣委機關工委書記徐文亮深情回憶,東西部勞務協作的紐帶,就這樣將兩地年輕人牽在了一起。
丹鳳縣棣花鎮是著名作家賈平凹的出生地,在他筆下自己的童年時代,這裡的人們飢餓貧窮,如今該鎮是陜西省級科技示範鎮、省級鄉村振興示範鎮。依託蘇陜協作資金支持,當地對600多戶民居進行改造和庭院美化,集陜南特色民居和菜園果園於一體的生態庭院組成了萬灣西溝農家樂集群點。清風老街、核桃主題公園、陳家溝文修谷項目、茶房垂釣園……一個個主題公園、休閒娛樂項目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來。
牽手多年,南京和丹鳳的合作已從簡單的勞務輸出變為全方位合作。僅2017年至2023年,蘇陜協作資金就支持丹鳳縣51億元,實施項目713個,撬動社會資金43億元,幫助當地建設食用菌、中藥材、畜牧養殖、現代農業、康養等特色産業,帶動18100余名當地群眾增收致富,還扶持新建了4所小學的教學樓和職中實訓樓,提升縣醫院、中醫院、婦保院的醫療基礎設施。
4月底,位於雨花&區福園路的蘇陜協作鐵心橋商業街區一期項目通過專家評審。按照規劃,該街區將建成集丹鳳農副産品展示銷售、務工人員技能培訓、寧丹研學旅游産業開發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線上線下展示基地,首批項目吸納30個商戶入駐。
一個“閉環”:
返鄉創業促進共同富裕
口袋鼓起來的丹鳳廚工們沒有忘記家鄉。
5月16日中午,在陜西商洛丹鳳中學,同學們蜂擁至學校食堂吃午飯。一樓食堂電子屏上顯示:麻辣豆腐、酸菜魔芋1元;雙鮮杏鮑菇、熗拌腐竹2元;肉末粉條、農家一碗香3元;外婆紅燒肉、仔姜燒鴨4元。電子屏上方,有“豐久鴻餐飲”字樣。
“以前學校食堂可不是這樣,孩子們一放學就往外跑,而外面的小飯店價格既貴還不安全,家長們意見很大。”該校教研室主任王銀伸告訴記者,2021年學校招標引進了豐久鴻團餐後,食堂菜品一下子變了樣,品種豐富,價格還便宜,全校5000多名師生現在都在校內食堂吃。
“我就是丹鳳中學畢業的,就想讓家鄉的學生能吃上和南京的學校裏一樣可口的飯菜。”李鋒説,回家鄉承包學校食堂,就是想把南京大單位大企業的團餐管理經驗帶回去,幫助提高家鄉發展校園團餐的服務意識。據了解,李鋒的家鄉團餐已帶動180多位老鄉就近就業。
還有一些先富起來的丹鳳廚工,通過與製造業老闆合夥投資的方式,在家鄉建設社區工廠、修建道路,帶領家鄉人共同致富。
陜商寧餐飲管理公司總經理耿明生1998年就來南京開面館,隨着生意越做越大,他把目光轉移到丹鳳農産品供應鏈上。2019年4月開辦江蘇省南京市東西部協作扶貧産品展銷中心、南京秦嶺農産品展銷丹鳳館等線下體驗店,累計幫助家鄉1000多人實現穩定就業,指導幫助創業開店150餘人。2022年,耿明生在家鄉丹鳳縣武關鎮投資8000萬元,成立聚源聖景科技倣真植物有限公司倣真植物社區工廠,幫助60餘人在家門口就業。
李百朝告訴記者,目前當地返鄉創業人員以及南京幫扶丹鳳的社區工廠有61個,先後幫助8600多人在家門口就業。他相信,從丹鳳到南京,從南京到丹鳳,會有越來越精彩的故事上演。(黃紅芳)
點·評
東西協作共同富裕的生動縮影
一次牽手成就一個勞務品牌,“丹鳳廚工”是東西協作共同富裕的生動縮影。
很多老一代丹鳳廚工在南京購房置業,他們的後代成了新南京人,一碗陜西面將他們和千里之外的家鄉緊密連接。南京人喜歡吃陜西面,在南京開面館讓一批陜西人致富,他們繼而反哺家鄉,讓更多家鄉人不用出遠門就能學到先進的企業管理方式,體驗更現代的生活方式、更優良的學習環境。
丹鳳廚工們的南京情緣,讓蘇陜兩地人民的手牽得更緊。如今,兩地共同打造“丹鳳廚工”勞務品牌。通過標準化運作,統一食材、統一口味、統一培訓廚師和服務員,讓食客無論走到哪一家面館都可以吃到同樣美味的陜西麵食,幫助“丹鳳廚工”走出長三角、邁向更廣闊天地,也讓更多有意從事陜西拉麵生意的外地人有機會參與進來。
在國家東西部協作戰略布局下,蘇陜合作領域不斷向全方位、多形式、深層次拓展。作為經濟大省,江蘇以服務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格局和擔當,高標準推進蘇陜協作,傾情傾力支持陜西經濟社會發展——修建基礎設施,提升城鄉人居環境,助力昔日貧窮落後的地方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振興示範鎮,演繹蘇陜版“山海情”。(黃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