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溫暴雨“同場競技” 入伏首日江蘇“水深火熱”
“列車效應”導致強降水疊加,灌雲等地特大暴雨破紀錄
當同時拿到“梅雨”和“伏天”兩個劇本,會出現怎樣的劇情?7月11日是三伏的第一天,江蘇北部“水深”,南部“火熱”。剛宣布出梅的蘇州、無錫、常州等地,火爐熊熊燃燒,最高氣溫飆升到了38℃;而江蘇北部不下則已,一下就是驚天動地大暴雨,局地雨量打破歷史紀錄。連@中央氣象&也感慨:“連雲港灌雲的雨下瘋了!”預計12-13日強降雨還是集中在淮北地區,對於淮河以南地區來説,處於降水間歇期;14-16日全省多雲到陰有陣雨或雷雨,其中淮河以南地區雨量大到暴雨。
北“水深” 強對流暴雨雙預警齊發 局地降雨近400毫米
入伏第一天,我省連雲港、宿遷、淮安和鹽城等地被強對流雲團籠罩。江蘇省氣象&昨天12時06分升級發布強對流黃色預警,12時33分又發布了暴雨黃色預警。
據省氣象&昨晚統計,7月10日18時-7月11日18時,全省區域平均降水量26.0毫米,其中淮北地區平均73.5毫米,江淮之間地區平均10.2毫米,蘇南地區沒有降雨。前三位分別是宿遷沭陽西圩鄉397.7毫米、連雲港市灌雲縣348.2毫米、連雲港灌雲龍苴鎮344.6毫米。最大1小時雨量93.6毫米/小時(宿遷宿豫區化工園區,7月10日23時-7月11日00時)。
昨天上午,灌雲連續6個時次排名小時雨量榜第一。@中央氣象&發微博説:“連雲港灌雲的雨下瘋了!”由於大氣濕熱不穩定,對流能量充足,一旦有些“風吹草動”,極易引發強對流。對流雲團不斷形成且接二連三襲來,産生的“列車效應”使得灌雲等地強降雨不斷,並打破當地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單日降雨量紀錄。
省氣象&首席預報員金小霞&&,今年入梅以來的降水有顯著的過程性特點,雨帶南北擺動,同時也存在一定間歇。降水過程期間,短時強降水和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多發。截止到7月11日,江蘇共經歷了入梅以來6次區域性暴雨過程。
最新預報顯示,未來兩天降雨還是集中在江蘇北部。14-16日全省多雲到陰有陣雨或雷雨,其中淮河以南地區雨量大到暴雨。
南“火熱” 部分地區出梅+入伏 38℃高溫無縫銜接
受偏西氣流影響,入伏第一天南京的氣溫就節節攀升,至11日午後,南京最高氣溫均超過35℃,高淳地區達到37.5℃。隨着副熱帶高壓北抬,切變線位置偏北,近期南京的天氣以多雲為主,缺少了雨水,悶熱感有所緩解,“蒸籠”變“烤箱”,未來三天最高氣溫維持在35℃到36℃。
常州市氣象&昨天也發布了出梅的消息。近期江蘇的高溫中心仍集中在蘇南一帶,蘇州、無錫等地昨天都迎來了今年的首個酷暑天,兩地發布了高溫橙色預警信號,部分地區最高氣溫超過了38℃。今明沿江蘇南地區仍有高溫,其中今天蘇南最高氣溫37℃,13日高溫強度略有減弱,最高氣溫在35℃附近。建議大家盡量避免在上午10時至下午4時這一氣溫較高時段進行戶外活動,如出現體溫持續升高、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症狀應及時就醫,謹防中暑和熱射病。
三伏天有30天“普通版”和40天“加長版”。今年是“加長版”三伏天,7月11日入伏,8月19日出伏,這是自2015年以來連續第9年三伏長達40天。江蘇淮河以南地區近期有望正式出梅,梅雨一走,就是副熱帶高壓系統一家獨大了,從常年統計來看,三伏期間正是長江流域進入高溫主力時段。
南方這要熱到什麼時候?中期預報顯示,14日之後冷空氣南下,副高東退,長江中下游一帶的高溫將會開始逐步縮減。
小知識 什麼是“列車效應”?通俗來講,這就是降水雲團“接上趟了”
所謂“列車效應”,就是一連串的對流雲團,先後影響同一地方,就像列車的不同車廂先後經過同一鐵軌一樣。通俗來講,這就是降水雲團“接上趟了”!
“列車效應”會導致一個地方出現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就在幾天前,7月6日-7日,江蘇中部出現特大暴雨,泰州、姜堰均打破觀測史最大單日降雨紀錄,也是觀測史首次出現特大暴雨,這次暴雨的成因是高空槽、副高、水汽輸送等降雨影響系統正好匹配,同樣是形成了“列車效應”,為強降水形成了有利的形勢條件。很多人或許還有印象,2021年河南鄭州等地出現的特大暴雨,背後就有着“列車效應”作為推手。(於丹丹)
[丹丹説天氣]
近期南京天氣:今天多雲到陰,有分散性雷陣雨,西南風4級左右,27℃到36℃;明天多雲到陰,西南風4到5級,28℃到36℃;後天多雲到陰,有分散性雷陣雨,西南風4到5級,28℃到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