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揚州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寬視野挖掘長江文化生態資源——
江河匯傳奇,“好地方”起勢再揚帆
江運交匯,一時千載。一代代人吟誦的《春江花月夜》,是“孤篇壓全唐”的名篇,也是長江宏闊的名片。“春”之清麗、“花”之盛放、“月”之敞亮、“夜”之開闊,都在“江”的盛大中打開更大格局,也讓此情此景發出穿越千年的光芒。
“揚州是個好地方,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是國家重要歷史文化名城。”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揚州考察調研時這樣評價這座古城。
揚州因長江與運河交匯而繁盛,也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城市。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中,“好地方”在“源頭”堅守“初心”,以“交匯點”為突破口,於新時代大潮中,描繪長江文化傳承發展的嶄新圖景。
騁懷游目,“黃金十字”開新篇
邗溝入江口、儀徵入江口、瓜洲入江口、六圩入江口……6月中旬,記者一行驅車繞行揚州,一個個被文字和石碑清晰標注出來的大運河新老入江口,成為打開腳下這座城市的“密鑰”。
南北向的運河和東西向的長江,是中國古代兩條運量最大的“高速公路”。在“黃金十字”的交匯點,是揚州奔涌向前的“脈動”。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溝,首次溝通長江、淮河兩大河流。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以後,揚州成為重要的經濟城市。唐代,漕運的發展讓揚州一躍成為全國物資轉運中心。明清時期,江海交匯帶來的漕運、鹽業、物資集散及人員往來,帶給揚州又一次繁榮。
厚重的歷史,是今日揚州守正創新、賡續發展的底氣。尤其是近年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讓作為大運河“生長原點”的揚州熠熠發光,2021年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館即成“網紅”。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産研究所所長、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賀雲翱説,揚州是長江和大運河共同孕育誕生的城市,但其核心動力是長江;揚州的數千年發展,離不開長江的支撐和長江文化的發育創造。
疊加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揚州有何作為?
“很多人只知道揚州是運河城市,卻不知道揚州還是唐宋對外交流的四大名港之一。”當地多位文史專家在受訪時提到,揚州境內長江岸線全長86.7公里,今天揚州的發展應更好挖掘長江文化生態資源、彰顯江河交匯區位特色,打好“江運互動”牌,凸顯兩條世界聞名水道交匯地的生態、人文、水利、科技、文化價值。
在江都區江豚保護協會副會長戴啟程看來,近來頻繁亮相三江營水域的江豚,展現這座“公園”裏“最美的微笑”。三江營位於長江、夾江和太平江交匯處,過去船廠、水上飯店、砂石碼頭等遍佈兩岸,如今煥然一新成為綠色長廊,人們在此定格江豚捕食、噴水柱等精彩瞬間。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從運河到長江、從公園到濕地,“揚州樣本”還在不斷更新中:在全國首倡並依託輸水廊道規劃建設1800平方公里江淮生態大走廊上升為省級戰略,長江生態岸線佔比提升至56.9%,江都水利樞紐、京杭大運河三灣整治工程等8個項目納入省長江大保護和綠色發展百項特色示範工程。同時,揚州市積極申報生態島試驗區,高標準編制《揚州市三江營生態島建設方案》,在長江流域旗艦水生生物保護帶和京杭大運河重點物種保護帶交匯點,擦亮生態文明新名片。
既是“運河之都”,又是“濱江名城”,“好地方”揚州正在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寬視野,統籌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揚州段建設,“四手聯彈”奏響江河交匯處的發展好聲音。
文化傳承,長江小鎮寫“新傳”
古鎮古村、遺址遺跡、紅色遺産、自然景觀……長江揚州段將古與今、水與陸、自然與人文串珠成鏈,正書寫新的傳奇。
並不産鹽的儀徵十二圩,何以成為名噪一時的“江上鹽都”?一個不過兩平方公里的小鎮又怎麼會與許多國際大城市一起,被標注在1924年的世界地圖上?走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省級重點項目——“江上鹽都”十二圩歷史文化保護展示區,鹽運文化展示館、廉風鹽韻展覽館等講述着昔日榮光和“鹹鹹”的鄉愁。
“同治十二年(1873)至上世紀30年代,兩淮鹽務總棧遷址十二圩,經過一個甲子的沉澱,形成了具有獨特性和唯一性的鹽運文化。”在儀徵文化學者汪向榮看來,這是揚州打開長江文明的一個重要窗口。
以鹽運重鎮十二圩為例,它孕育了清末民初長江流域最大的鹽運中心,成就了近現代長江流域發展最快的移民小鎮,也打開了對外開放之門。“當時沿江15萬多鹽工集聚、400多商家扎堆,2000多條貨船停泊分輸,讓十二圩擁有江北地區最早的私營電廠、電報、電話局、輪船、鐵路、保險公司以及大劇院、話劇和民辦報紙等。”汪向榮説。
如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重新擦亮新時代“鹽運文化”品牌?“沒有煙火氣,沒有原住民的歷史文化保護、展示,路走不長。”十二圩歷史文化保護、展示項目建設負責人金小平説,他們正致力於系統保護歷史街區、活化利用歷史資源、數字化呈現歷史場景,打造“歷史可穿越、街巷可閱讀、人物可互動、場景能參與”的多維體驗空間。今年是十二圩兩淮鹽務總棧建棧150周年,他們還將舉辦全國性的鹽文化高峰論壇。
“京口瓜洲一水間”,漫步在修葺一新的瓜洲古渡公園,俯拾即是的詩詞將瓜洲厚重的歷史娓娓道來。瓜洲文化站站長徐振宇告訴記者,瓜洲“始於晉,盛於唐”,伊婁運河的開挖使瓜洲成為當時大江南北的“咽喉”、漕運鹽運的“要衝”。這個地名曾出現在近萬首詩詞中,鑒真六次東渡五次經過瓜洲。
老瓜洲帶着大量歷史遺跡一起“沉沒”,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給瓜洲人帶來新的契機。
“我們可以通過數字工程,讓消失的瓜洲‘活’起來,用創新的手法,使其成為人們心中的‘心靈渡口’。”瓜洲鎮黨委書記馮科説。今年1月,“江河交匯·京口瓜洲古渡文化保護展示提升”被列入江蘇省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點項目庫。時隔4年再度歸來的“瓜洲音樂節”,以預售票“秒光”的戰績刷爆“朋友圈”。規劃建設大觀樓、古鎮文化商業街區等,未來還計劃在高速道口布局商貿物流園及旅游商品交易集散地……昔日長江邊的“流量渡口”,正奮力抓住新機遇。
敢闖善融,擁抱新時代發展大潮
在這座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城市,確保“一江清水向北流”是刻在揚州人骨子裏的使命感。長江水在這裡拾階北上,創造“水往高處流”的奇蹟。在江都水利樞紐,4座大型電力抽水站一字排開。講解員詳細講述江水沿着夾江、芒稻河,通過“引江”而“一路向北”的旅程。其中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江蘇段,沿線9個梯級泵站組成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調水泵站群,把長江水從源頭的0.7米高程一路抬升至40米高程。
“為解決蘇北用水問題,上世紀50年代江蘇就提出了江水北調工程。2002年,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在此基礎上開工建設,擴大規模,向北延伸。”江都水利樞紐工程管理處副主任周燦華介紹,江蘇水利人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幹,用數十年時間建成現在逆流調水的體系。
“劈山開路”的長江、“溝通南北”的大運河,也交匯出南北兼修、“敢闖善融”的文化性格,在“好地方”掀起一層層“創新波浪”。
新地標“揚帆起航”。從雜亂不堪的城中村到揚州三灣生態公園,這一“蝶變”故事由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淋漓盡致地講述着。雕版印刷、富春茶點、古琴、彈詞……非遺資源豐富的揚州,也通過打造仁豐裏歷史街區、線上線下聯動舉辦早茶文化節、推出瘦西湖非遺主題精品旅游線路等新載體,集傳統與現代於一身,融文化與旅游為一體,讓境內的3個世界級非遺項目、20個國家級非遺項目、61個省級非遺項目走進當代年輕人的生活。“國之重器”成為熱門研學打卡地,包括南京大學、上海海事大學等高校的學生在內,每年10萬人走進江都水利樞紐。
新産業蓄勢待發。站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風口”,沿江儀徵成為創新熱土。騰訊儀征東升雲計算數據中心、中國移動長三角(揚州)數據中心以及中星北斗衛星遙感産業園等一批總投資超百億元的大數據項目相繼落戶,預計到“十四五”末,儀徵大數據及關聯産業産值將超200億元。推進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實施,舉行“數創邗江”數字創意産業創新創業大賽,合作共建“邗江區文化産業成果轉化中心”和“邗江區數字文化産業發展智庫”,以“資源+資産+資本”“創業+創服+創投”為核心,進行成果轉化和價值再造。今年3月《關於進一步推動揚州港集裝箱運輸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意見》印發,“揚貨揚出”加快布局助力揚州港向海圖強。
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揚州正以敬畏之心、珍愛之情、紮實之舉,助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揚州段建設走在前列。(陳潔 周晶 周嫻)
專家點評 >>>
凸現江運交匯的運口文化特色
黃傑(長江文化研究院國家文化公園研究中心主任、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執行院長):
長江與大運河在江蘇交匯,“江運交匯”這一地理特徵在全國長江沿線具有唯一性,揚州作為長江和大運河真正意義上的交點城市之一,歷史上又是漕運和鹽運的樞紐,長江文化與運河文化在此高度疊加,人文資源異常豐富,運口文化特色明顯。長江揚州段四大運口,既有瓜洲的古渡文化、詩詞文化,儀徵十二圩的鹽都文化,也有以三江營為代表的長江紅色文化,還有以施橋船閘為代表的長江航運文化。揚州的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彰顯這一鮮明特色,同時要體現長江經濟帶發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要求,以“京口瓜洲一水間千年古渡文化”和“江上鹽都十二圩鹽運文化”兩大重點項目為主要抓手,確立“保護優先、兼顧古今、彰顯特色、數實結合、江運互動”的原則,打造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運交匯文化展示的樣板。
高水平建設“京口瓜洲一水間千年古渡文化項目”,要做好揚州與鎮江協同推進的文章,推動共建、共享、共贏,要把該項目作為跨江融合、推進寧鎮揚一體化進程、以文化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要重視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發揮好政府、企業、社會組織、沿江居民各方面作用,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