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市發布《無錫文旅發展數據分析報告》。2024年11月—2025年10月,全市文旅數據顯示,到訪客流量TOP5的景區和公園中,梁溪區包攬了前三名,分別為清名橋古運河景區、惠山古鎮和崇安寺景區。這一優勢再次印證了梁溪作為“江南文脈核心區”的強大吸引力。而三處景區同時上榜更呈現出梁溪文旅發展的新趨勢:從“單點火爆”到“全域共振”,“梁溪IP”正努力實現更大範圍的“出圈”。
千年底蘊與創新業態雙向奔赴
“原來總覺得對梁溪很熟悉,不會有新鮮感,但最近一看,公園也新、商場也新,還有機器人。”“河美、景美、人美,梁溪太美了,根本看不完、拍不完。”眼下,“中華文脈·千年運河”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攝影作品展正在惠山映月裏展出,吸引着中外游客駐足欣賞,攝影師們也紛紛舉起相機定格這一盛況。攝影展開幕之際,“梁溪十佳拍攝點”發布,分別為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惠山映月裏、崇安寺生活步行街區、小婁巷歷史文化街區、運河匯1958、古運河慢行系統、南尖公園、運河藝術公園、太湖廣場、廣益智慧體育公園。來自江蘇、浙江、安徽、山東、福建、江西、湖南等地的300位攝影家,深入這些點位,開展了為期4天的采風創作,共同見證梁溪的千年底蘊與創新業態的雙向奔赴。
依託總台春晚無錫分會場“長尾效應”,今年以來,中心城區的文旅迎來高質量發展熱潮。截至今年10月底,梁溪區各景區街區累計接待游客近6000萬人次,同比增長12.5%。梁溪用“流量”證明了千年文脈與現代文旅的融合之力。以此次上榜的訪客流量前三名的景區來看,清名橋古運河景區有全新推出的“今夜‘梁’宵”行浸式光影夜游,讓文旅、科技完美融合;惠山古鎮作為游客觸摸江南文脈的核心載體,以“商旅+文化IP+國潮藝術”的模式讓傳統古鎮變身青年打卡地;崇安寺景區則是新業態、新場景的集聚地……這些核心景區持續火爆的背後是梁溪對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
“區域熱門”如何升級為“全國標杆”?
儘管流量成績亮眼,但梁溪文旅要實現更大範圍的“出圈”,仍面臨着深層次挑戰。業內人士分析,當前,景區的熱度相對集中,除了上榜的幾個重要地標,部分街區存在業態同質化、體驗單一等問題,“打卡式旅游”仍佔主流,游客停留時間與消費潛力尚未得到充分釋放。從客源結構來看,到訪的游客以長三角周邊城市為主,全國性知名度與影響力仍需提升。相較於西安大唐不夜城、洛陽應天門等現象級文旅IP,老城廂缺乏具有全國傳播力的標誌性項目與話題爆點,文化符號的提煉與推廣還要提升。
一部無錫史,半部在梁溪。得天獨厚的文化基底是梁溪文旅的天然優勢。因此,對於梁溪而言,應該找到把文化底蘊轉化為消費動力的渠道,持續鍛造“梁溪IP”,讓“城市即景區”的理念落地生根。專家指出,交通與配套設施的優化也至關重要。儘管8.5公里環城古運河慢行系統已全線貫通,但跨景區的交通接駁、夜間出行便利性等問題影響着游客體驗;高端住宿、特色餐飲等配套業態的供給質量,與“全齡友好型文旅棲息目的地”的定位仍有差距。破解這些問題,成為梁溪文旅從“區域熱門”邁向“全國標杆”的關鍵點。
政策賦能下的三維“出圈”
面對一系列問題和挑戰,梁溪&&了《梁溪區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計劃提出,到2027年實現年接待游客78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720億元的目標,通過文化深耕、業態創新、品牌升級的三維發力,推動文旅産業實現質的飛躍。“梁溪文旅要持續‘出圈’,深耕文化是基礎,創新業態是引擎,升級品牌是關鍵。”梁溪區相關部門負責人&&,以該計劃為依託,梁溪將全面實施“文化+”高質量發展行動。重點推進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提質升級,打造“運河之芯”文旅地標;加速江南古運河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創建,進行惠山古鎮片區協同開發,推進惠山古鎮國樂之城建設,推動實現從二胡之鄉、國樂之鄉到國樂殿堂的轉變。
根據《無錫文旅發展數據分析報告》,主題鮮明、業態多元的沉浸式體驗景區更能吸引年輕人,也能有效延長游客駐留時間。梁溪區正在推動“音樂+旅游”“賽事+旅游”“會展+旅游”“文物+旅游”“低空+旅游”“場景+旅游”,構建文旅業態多元融合新矩陣。不僅如此,梁溪還致力於打造“全域景區”格局,不斷提升“梁溪IP”的含金量。“我們將加快推動小婁巷二期等重大文旅項目建設,整合文旅資源,推動片區協同發展。”梁溪區相關部門負責人透露,梁溪還將以古運河為紐帶,將旅游景區、名人故居、商業街區、文創園區等“串珠成線、閉合成環”,讓游客從“單點打卡”轉向“深度漫游”,願意為了梁溪一來再來。(張月 韓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