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月內,有兩個不起眼的節日如期而至——10月26日的環衛工人節和11月19日的世界廁所日。與兩個節日相呼應的是:無錫用愛心早餐工程、愛心驛站服務、健康關愛行動,為環衛工人提供全方位關懷;堅持不懈開展“廁所革命”,5年來新改建環衛公廁813座、農村公廁1201座,持續提升市民群眾的如廁體驗。

  不只如此,整治背街小巷、打造活力街區、緩解停車難、煥新橋下空間、推進垃圾分類、支持特色市集和外擺……一樁樁群眾身邊事,連着“大民生”,成為直觀反映城市文明的一扇窗戶,考驗着政府“以人為本”的深度。

  這座城市持續推進精細化管理,用細膩之心讓人們愈加暖心。

  【故事】 上周日上午,家住仙蠡墩小區的小俞出門慢跑,這是她每個周末的必修課。前年下半年,小區南側與梁溪河北側之間的小路被打造成一條景觀步道,從大運河沿着梁溪河一直延伸到蠡湖,全長近6公里。梁溪河的南側也有一條同樣的景觀步道,因此南北兩側統稱為“梁溪河十里畫廊”。眼下正是初冬時節,邊慢跑邊賞景實在愜意。

  小區側門與仙蠡墩公園之間的馬路上,一輛廚余垃圾收集車正在裝載小區居民和附近餐館産生的廚余垃圾,而其他垃圾由另外一種垃圾車負責收集。

  跑出1公里多,在蠡溪苑附近剛好有座公共廁所。這所新建的公共廁所不僅有空調和除臭裝置,而且有專人負責保潔。去年下半年,公廁開始向如廁者免費提供廁紙,還有熱水可以洗手。

  蠡溪橋左右兩側的大樹下,見縫插針安排了不少停車位,加上橋堍有一座雙層停車樓,大大緩解了市民來梁溪河十里畫廊休閒娛樂的停車難題。

  掃地機器人洗掃後的步道一塵不染。小俞跑到景宜橋下時,發現早些年昏暗潮濕的橋洞如今被改造成色調明快的運動空間,周邊居民在此跳廣場舞、打乒乓球。梁溪河所有的橋洞按“一洞一景”,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橋下空間,休閒座椅和運動設施成為橋下空間的標配。

  跑了將近5公里後,小俞來到蠡湖邊,拐進渤公島。路的兩側有好幾個特色市集,滿滿的文藝氣息。路邊的直飲水站提醒她要進行補給了。讓她驚訝的是,這裡的直飲水是溫熱的,這對冬日裏鍛煉和出游的市民而言,太友好了。這樣的直飲水站在梁溪河十里畫廊同樣隨處可見。

  喝完水,小俞折返,沿梁溪河南側步道跑回家。近兩個小時的慢跑讓她感受到了一樁樁民生小事帶來的溫暖。

  【解析】 從背街小巷、公共廁所、橋下空間,到垃圾分類、停車泊位、特色市集,無錫用“精微繡”的功夫繡出一幅幅凈美、智慧、和諧的宜居圖景。城市精細化管理處處透出民生這一最溫暖的底色。

  最溫暖的底色,離不開硬體品質的提升。

  5年來,無錫共完成了358條背街小巷品質提升、135座橋下空間利用提升,新建和改造提升公共空間休憩座椅1.1萬餘張;完成3059座公廁(社會公廁2570座、旅游公廁489座)便民提升改造,8674座公廁納入智慧公廁&&;打造特色活力街巷10條、公共休憩空間25處、戶外招牌特色街6條;支持服務57個綜合體、商業街等市場主體設置外擺位,開展臨時性特色集市43個,指導完成10處濱水空間外擺位設置。基礎設施的大幅改善,使今年夏天全市聯動“蘇超”賽事時60余個“足球夜市”的推出成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最溫暖的底色,離不開對城市熱點難點問題的攻堅克難。

  5年前,人們還在糾結垃圾要不要分類;5年後,垃圾分類已成為居民的生活日常。如今,全市3324個小區建成投運分類投放房(含移動收集車)6800余個,實現全覆蓋。全省首創將居民小區的分類投放設施全面移交物業管理,開展1000個居民小區垃圾分類提質增效,在住建部通報的2024年生活垃圾分類評估中,無錫進入了全國大城市第一檔次。各區開展的免費集中處置活動,讓居民的大件垃圾不再“流浪”。今年8月開始試點推廣的裝修垃圾清運小程序,已為市民免費處置大件垃圾280車,約388噸。

  最溫暖的底色,離不開用智慧城管解決“成長的煩惱”。

  公共停車泊位的增長遠遠趕不上車輛的增長,難以滿足市民的停車需求。怎麼辦?“十四五”期間,我市推動&&了《無錫市機動車停車便民惠民十項措施》,攻堅中心城區和重點場所停車難題,新增停車泊位10.4萬個,機關、企事業單位錯時共享車位1.5萬個,停車資源錯時共享居民小區25個,客貨運大型車輛專用停車場4個,軌道交通P+R停車場5個;落實學校周邊82處公共停車場放學期間免費停放1小時舉措,開通校園定制公交線路133條,服務學校65所,累計服務學生148.9萬人次。這些舉措都離不開智慧停車&&的建設,全市11056個場庫、280萬個泊位的靜態數據和2347個場庫、75.6萬個泊位的動態數據已統一接入&&,全市“一個停車場”雛形已現;全市1612個停車場開通“先離場後付費”功能,註冊簽約用戶達117萬人,大大提升了公共泊位的使用效率。無錫城管還啟動了城市管理智能感知網絡建設,優化“人工智能+城市管理”場景應用。

  最溫暖的底色,離不開城管人的自我革新。

  社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後一公里”。無錫城管堅持“依靠、融入、服務、保障”社區的原則,2022年全面推行城市管理進社區工作。2024年,這項工作又迭代升級,城管、公安、生態環境、住建、市場監管和消防救援等部門開展“聯合執法進小區”工作。目前全市共有307名城管執法人員、1433名協管隊員進駐761個社區,建成聯合執法進小區工作站339個,服務覆蓋2982個小區。70%的城市管理問題通過服務手段解決,20%通過管理手段解決,10%通過執法手段解決。在精細化管理中,城管人深入社區,用“721工作法”變被動管理為主動服務、變末端執法為源頭治理,疏堵結合、多措並舉,營造包容審慎、有溫度的執法服務環境,助力提升小區精細化治理水平。

  “十四五”期間,無錫城管的亮點頻現,但城市精細化管理無止境。面向“十五五”,城市精細化管理將繼續以“無錫精微繡”功夫,細密落好每一個針腳,用一場場具象化的實踐,把“民生”二字繡進城市肌理。(盧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