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宜興符瀆港,藍藻打撈人員許元剛巡堤時説:“今年打撈藍藻仍要加班加點,但沿岸百姓很高興,高溫天出門不再聞到藍藻臭味了。”從市水利局了解到,轉變源於今年藍藻打撈處置能力大幅提升,僅離岸日處理藻水能力就較去年提高約1倍。截至10月底,全市累計産出藻泥僅4.82萬噸,少於常年。“新一輪治太行動下,藍藻打撈處置正從應急保障向構建太湖生態新防線‘生力軍’轉變。”市水利局副局長蘭秀凱説。

  作為太湖藍藻治理“主戰場”,我市持續穩步推進藍藻打撈處置、清淤等工作。“當前太湖水仍呈輕度富營養化,且不利天氣頻發,易使藍藻生長加快,藍藻打撈只能緊不能松。”蘭秀凱説。

  記者在宜公投藍藻公司信息平台看到,每天都有無人機巡飛圖、河湖長制管理信息系統傳回的藻情熱力圖以及“鷹眼”攝像頭等實時監測的藍藻蹤跡。“‘智慧化衛星遙感在線平台’升級後,多源數據由AI系統每15分鐘融合一次,藍藻集聚預警信息更快、更精準。”公司相關負責人馮強介紹。9月初,接到預警信息後,公司僅花20分鐘就組織11艘長臂綜合處置船隻趕到符瀆港以北區域進行打撈,較以前縮短1個多小時。

  從符瀆港往東,湖面深處有一個個塔狀鋼結構平台。“這是加壓控藻深井,1小時可處理藻水7200立方米,效率是人工打撈的60倍以上。”馮強説。今年針對太湖西岸藍藻多,但岸線水位淺、固定打撈平台處置能力有限情況,我市新增加壓控藻深井8座、離岸圍隔131公里和打撈處置船39艘,離岸日處理藻水能力增至345.36萬噸。142公里太湖岸線,除了87個近岸藍藻打撈點外,還基本拉起離岸藍藻“攔截線”。岸上4座藻水分離站擴能改造、新建,日處置能力較去年增加1.9萬噸。

  “藍藻打撈還可降低藻密度,為水草、魚類等營造良好生境。”蘭秀凱説。今年我市大力協同推進生態清淤,清除湖底30—50厘米厚度的流泥,切斷藍藻生長的“營養供給鏈”。

  今年太湖無錫水域除了8艘常規清淤船,還有國內首個智能清淤平台船“太湖之星”及升級版“太湖之光”。僅“太湖之光”6年內就將清淤1000萬立方米,相當於從太湖中移除1.23萬噸氮和3500噸磷。13條主要入湖河流亦加緊分類施治,上半年總磷入湖通量較2023年、2024年同期分別下降2.5%和16.5%,相當於減少藍藻生長“口糧”約320噸。(朱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