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雙休日,惠山陽山河小流域和宜興長崗澗小流域人潮涌動,新設的鳥巢咖啡屋、森林親子樂園等讓綠水青山更具活力。這是我市開展水土流失治理和美麗幸福河湖建設、率先推行水生態産品價值轉化後的新氣象。當前這類項目已達6個,省內最多,每年轉化直接經濟效益800多萬元。
水土流失易導致河湖泥沙淤積,産生洪澇災害和水體富營養化等現象。我市多年來開展水土流失治理,包括護岸加固、育林挖溝等,但也面臨治理面積大、財政資金投入多等問題。去年,宜興率先在全省開展水土保持生態産品價值轉化,引入市場機制破局。
按農林産品等物質供給,水源涵養等調節服務以及旅游康養等文化服務三塊對水生態價值進行核算評估,長崗澗小流域生態産品每年旅游康養價值3000余萬元。去年宜興挺好玩旅游公司通過公開交易獲得其5年開發經營權,茗嶺村每年可獲收益超600萬元。“以前佔用生態資源付多少費用沒有定論,有了核算標準,村集體對資源賬清清楚楚,增強了治水護水積極性。”村書記熊偉説。
引入市場機制,小流域治理養護形成“開發—保護—反哺”良性循環。在陽山河小流域,原先的荒草雜樹已被綠化景觀取代,不利於蓄滯防洪的支流也已被拓寬,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近期這裡又引來惠山文商旅集團的“橄欖枝”:按核算評估10年內以每年41萬元價格購買陽山河水上經營權,開展水上游項目。“有了這筆管護費,就能避免小流域管護端口多、單項配套不到位問題。”惠山水利局水建科科長劉佔洲説。
引入市場“這只手”,生態修復加快與産業激活、民生改善同頻共振。宜興雙橋港濕地對污染嚴重的藻泥坑完成治理後,於5月通過水生態價值轉化方式引來投資2000萬元的休閒觀光文旅綜合項目。目前這裡通過新建的水景觀和無動力樂園成為了網紅打卡地。長崗澗小流域的“嶺下雨林”10月正式運營,河畔的“微縮雨林”景觀、鳥巢咖啡等吸引大批粉絲,並帶動周邊民宿、露營等業態,預計項目運營成熟後村民年人均增收2000元。
“好生態”釋放“好收益”,推動水土流失治理“批量”推進。5月,宜興入列全國首批一體化推進水土保持工程建設項目,迅速開展7個小流域水土保持項目建設。“以往這類項目一年僅一兩個,‘批量’推進,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升保土、保水能力所需,也是城市文旅産業發展、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宜興水利局副局長盧剛説。當前太平、善卷等小流域內,坡面、溝、河等整治已完成約30%,預計明年8月前完工。(朱雪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