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下月起人工耳蝸享受“集採降價+醫保報銷”雙重紅利
從30萬降至2萬!聽障人士迎福音
“這絕對是個重磅好消息,臨床上有很多重度耳聾患者都在等待這一天。”省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主任委員錢曉雲得知人工耳蝸納入集採和醫保後感慨道。我國重度及以上聽障患者估算有600萬人,但昂貴的人工耳蝸令這一特殊群體望而卻步。
省醫保局會同省財政廳、省衛健委等部門及時研究調整人工耳蝸醫保支付政策,明確自今年12月1日起,將人工耳蝸納入醫保支付範圍,個人自付費用縮減90%,耳聾患者支付2萬元左右就可以重獲“新聲”。
無聲的困境,患者的期盼
“突發性耳聾後,感覺天都塌了。”患者黃豆豆是一家企業技術人員,前年因不明原因突發感音神經性耳聾。原來的工作崗位他已無法勝任,不得不辭職求醫,當得知人工耳蝸是唯一解決方案時,他仿佛看到了希望,但高達30萬元的費用,讓全家人一籌莫展。聽到人工耳蝸進入集採和醫保的消息後,他興奮不已,正在做手術的準備。
錢曉雲從事耳鼻咽喉科臨床近30年,遇到過很多像黃豆豆這樣的病患,大部分人都因高昂費用錯過人工耳蝸植入的最佳時期。錢曉雲告訴記者,聽力障礙居全國五類殘疾之首。抽樣調查顯示,全國重度及以上耳聾人群約有600萬人。世界衞生組織2021年聽力報告白皮書顯示,15%的人群患有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其中四成是60歲以上老年人。老年人中患有不同程度聽力損失的比例高達65%。
錢曉雲解釋道,在全生命周期中,致聾因素很多,基因異常、母親孕期病毒感染、早産等都可能導致先天性耳聾;而中耳炎症、噪聲侵害、藥物致聾、老齡化程度加深等也是後天致聾的重要因素。初步預測,全國需要植入人工耳蝸的患者至少500萬人。但到去年底,全國植入人工耳蝸患者只有13萬人,江蘇僅7000人,大部分患者受制於費用與重獲聽力失之交臂。
政策變革,障礙破除
今年以來,隨着國家組織人工耳蝸類醫用耗材集採中選結果在江蘇落地,同時納入醫保報銷範圍,這道“無形的墻”正在消除。曾經動輒數十萬元的人工耳蝸,如今單套價格已大幅下降。疊加醫保報銷政策,患者個人自付壓力顯著減輕。
省醫保局副局長陳亮介紹,江蘇在聽力殘疾兒童保障方面早有探索,2010年率先將電子耳蝸植入手術、電子耳蝸費用納入醫保支付範圍,但電子耳蝸僅限6周歲以下兒童使用支付。2022年,江蘇將電子耳蝸費用納入醫保支付的兒童年齡拓寬到0—14周歲。
“此次人工耳蝸醫保支付政策優化調整,在延續保障兒童待遇的基礎上,將受益人群範圍拓展到全年齡段。”陳亮&&,該政策是江蘇醫保今年民生實事項目之一,聽障人群享受人工耳蝸“集採降價+醫保報銷”雙重政策紅利後,人工耳蝸價格將從過去的20萬—30萬元,降到5萬元左右,個人自付只需2萬—3萬元。集採後,受益人群擴大到全年齡段,可報銷産品目錄擴大到世界主流人工耳蝸産品。
南京鼓樓醫院是江蘇最早的人工耳蝸定點手術醫院,在該院做植入手術且享受政府補貼的兒童目前已超2000例。他們很幸運地重回有聲世界,早發現、早治療、早受益,對於這部分孩子來説,他們經過術後的語言康復訓練後,能獲得聽覺和言語的正常發育,完全可以進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錢曉雲補充道:“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出現重度聽力損失,沒有得到有效的救助干預,老年性耳聾的干預率不足1%。隨着政策的普惠,他們也將享受更優質的康復生活。”
植入希望,聽見幸福
政策的變革為無數家庭帶去希望。“3歲時,我的右耳就因中耳炎發展成乳突炎而喪失聽力。單側聾在我國不被認定為聽力殘疾,但我的生活卻因此殘缺。”南京患者張中林回憶道,“天有不測風雲,53歲時,我的左耳突發性耳聾。這下完全聽不到聲音,工作業務都被迫停止。”
為了恢復正常生活,張中林於2020年全自費28萬元,在左側做了成人人工耳蝸植入術,“為了工作和生活,還是硬着頭皮自費做了手術,恢復了左側聽力。”
張中林長期關注這項改革進程,並成為中國聾人協會人工耳蝸植入者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探索患者間的自助互助,開展術後康復訓練、心理疏導、器具維護和政策宣講等。“花費兩三萬元,就能讓聽障者重回有聲世界,這項改革是無價的。”張中林準備近期給右側耳朵做手術。
11月9日,南京鼓樓醫院培訓基地,張中林組織了一場成人口語聽障者線下培訓,大家大聲朗讀詩歌,笑聲滿堂。雲靜的父親高齡失聰,雲靜堅持給父親植入人工耳蝸,改善生活質量。術後很長一段時間裏,老人一直不肯開口説話。雲靜找到張中林和江蘇聽力輔助公益團隊,讓老人參與康復訓練。如今,老爺子不但能開口説話,精神也越來越矍鑠。雲靜全程陪伴父親康復訓練,並加入公益康復隊伍。
錢曉雲坦言:“人工耳蝸植入是四級手術,難度系數很高。集採和醫保政策全面鋪開後,醫生必須經過規範化培訓,將讓這項限制性技術得以推廣,更高效更安全地惠及廣大聽障人群。”(唐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