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世界音樂之都”無錫發出盛情邀約
“來試人間第二泉!”
月映江南,餘音繞梁。當《二泉映月》的經典旋律與費城交響樂團的西洋弦樂在寄暢園的亭&間交融,當産自江陰的口琴與俄羅斯手風琴在蠡湖之畔和鳴,無錫,這座浸潤在音韻中的江南名城,迎來高光時刻——
11月1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世界音樂之都”無錫授牌儀式在無錫渤公島生態公園舉行。此前,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官宣,無錫成功入選“創意城市網絡”,成為“世界音樂之都”。這是中國首個獲此稱號的城市。
從泰伯“以歌為教”的古老傳承,到季札“觀樂知政”的深邃哲思;從鴻山古樂的金石之聲,到阿炳琴弦上的月光;從劉天華“與世並駕齊驅”的宏願,到如今“世界音樂之都”的加冕,無錫正憑藉無與倫比的音樂傳統、蓬勃繁榮的當代生態、貫通古今中外的創新活力、全民共享的音樂氛圍以及底蘊深厚的産業支撐,譜寫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舞&的嶄新樂章。
民樂之鄉:吳韻千年 弦歌不輟
作為吳文化發源地,無錫的樂脈從周代“南音”發軔,經魏晉“吳聲歌曲”、唐宋元詞牌曲牌及南北曲,至明清崑曲、古琴、琵琶、二胡、絲竹,形式多樣,流派紛呈,創造了中國音樂史上多個“第一”。
近現代,“無錫現象”更是譜寫了中國音樂從啟蒙、奠基到成熟的關鍵篇章:鄭覲文倡導“中西音樂歸於大同”,劉半農以科學方法研究古樂器音律,顧毓琇創立國立音樂院(中央音樂學院前身),楊蔭瀏編撰《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一眾無錫籍音樂家以“國樂改進”為使命,將中華民樂推向世界。
千年樂脈流淌,又在當下的無錫續寫着鮮活傳承。梅村實驗小學將悠悠弦音融入校園日常,學校“太湖情韻”二胡社團成立近30年,規模從10餘人發展至200餘人。在無錫全市,更有480多所中小學實施“音樂非遺進校園”工程,其中,70多所中小學校開辦二胡傳承課堂。
探索傳統藝術的創新性表達,無錫市錫劇院打造錫劇與交響樂跨界融合專場音樂會,《紅豆》《聊齋·紫尾》等原創大戲從敘事到審美精準觸達年輕觀眾;無錫民族樂團與上美影合作國風動畫視聽音樂會《國樂鬧天宮》,舉辦“運河音樂會”,展現民樂的多樣可能。
“無錫讓傳統音樂走齣劇場、走進生活,既保留了藝術本真,又賦予其時代活力。這種傳承方式不僅守護了文化根脈,更讓世界看到中國傳統音樂的深厚魅力,為全球文化多樣性注入了鮮活的東方力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秘書長丹尼斯·巴克斯女士説。
愛樂之城:城樂相生 全民共享
“這裡有音樂,但不只有音樂,它是一個博物館,是一個生態系統,城市裏的人們都在參與這個系統的建設。”到訪無錫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這樣感慨。
在無錫,音樂從不是舞&上的孤芳,而是浸潤了全民參與的溫度。
蕩口古鎮“人民音樂家”王莘的雕像前,“蕩口樂團”正在排練新曲。樂團組建已有兩年多,成員平均年齡超60歲,每年為游客免費演出30余場。“我們沒有專業樂手,憑着熱愛湊在一起!”團長徐達榮説。
如今,500多個“蕩口樂團”這樣的民間音樂團體活躍在無錫的街頭巷尾。無錫市中小學生“百靈鳥”藝術展演傳承44年,600所銀發學堂絲竹聲起,“心靈之光”盲人合唱團舉辦71場次義演、覆蓋20余萬觀眾,“藝術夜校”去年開展音樂類課程近7000班次,形成全齡音樂沃土。
當一座城市的音樂記憶從考古遺址延續到校園內外,成為代代相傳、全民共享的生活基因,“世界音樂之都”的桂冠就有了堅實的根基。今天,無錫民族樂團、交響樂團、錫劇院、歌舞劇院“四手聯彈”;無錫大劇院、國樂島等8個大劇院、音樂廳,18個音樂主題類博物館、紀念館,以及各類演出中心、小劇場“千家爭鳴”。全市年均300余場惠民演出,為市民打造“家門口的音樂盛宴”,更培育起愛樂親城的潮流風尚。
百年傳承的工商基因,引領音樂産業與城市經濟深度共振:這裡是世界最大的二胡生産基地,年産二胡5萬把;也是全球最大的口琴生産基地,産量佔世界近六成;手風琴製造國內市場覆蓋率達43%。與音樂相關企業達370家,音樂創意産業年增加值約10億美元——無錫,是“愛樂之城”,也是“造樂之城”。
無錫使命:以樂為橋 走向世界
截至2024年,全球共有75座“世界音樂之都”。無錫的加入,不僅填補了中國在該領域的空白,更將以《二泉映月》為代表的東方音樂美學推向全球。
以“世界音樂之都”為使命,無錫,正以自信開放之姿,架起一座座音樂之橋,譜寫一曲盛世華章——
無錫使命,是步履不停地“走出去”。無錫民族樂團、無錫交響樂團等專業樂團密集出訪海外,讓以《光明行》《夢華江南》為代表的江南雅樂在世界舞&&放異彩。《歐洲時報》評價:“無錫的音樂,既有江南水鄉的細膩古樸,又具備與世界對話的現代氣質。”
無錫使命,也是載歌載舞的“請進來”。從“七國雅樂齊聚太湖”,到世界音樂才子合鳴“二泉映月民族音樂匯”,再到“國際音樂家駐地計劃”吸引全球樂者扎根,大音“錫”聲打破語言的隔閡、跨越文明的邊界,以創作新聲演繹文化遇鑒。
無錫使命,更是“眾樂樂”的人民交響。搖櫓船載着“春晚同款”小調《無錫景》劃過河塘;音樂節帶動的客流讓小籠包、玉蘭餅的香氣飄得更遠;《盛世蓮花》斬獲“五個一工程”獎;樂器製造、數字音樂等産業的升級,更將創造數以萬計的就業崗位……正如無錫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秋峰所説:“‘世界音樂之都’是一張閃亮的世界級名片,更是一份屬於每位無錫市民的榮耀。”
以“世界音樂之都”授牌為起點,無錫啟動“全城愛樂嘉年華”系列活動,邀請市民、游客共赴一場音樂與城市的對話。未來,無錫還將&&專項規劃,涉及音樂人才引育、商業演出支持、公共音樂場景打造等內容,讓音樂更好地促進文化交流、賦能城市發展、滋養市民生活。
太湖弦歌起,和鳴向未來。“世界音樂之都”無錫,以樂為聲向世界發出盛情邀約——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魏琳 馬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