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國家記憶與國際和平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九屆“感恩・南京安全區”國際和平徒步活動正式啟動。200余名中外人士徒步8.8公里,重走“南京安全區”,感恩曾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給中國難民提供無私幫助的中外人士。

留學生徒步方隊

紫金草志願者徒步方隊

1937年11月,南京淪陷前夕,來自美國、德國等20多位外籍人士建立“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設置難民收容所,在此後南京的至暗時刻救助了25萬多名中國難民。

此次徒步的起點位於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原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在南京大屠殺期間,這裡主要收容婦孺,避難者最多時達1萬餘人。活動現場設立的小型圖片展,讓大家深入了南京大屠殺歷史的真相。

徒步者觀看圖片展

在校園內魏特琳雕像處,第四批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張慶為大家講述曾外公許傳音協助魏特琳救助難民的事跡。1937年12月,許傳音加入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擔任住房委員會負責人。他還出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中國審判戰犯軍事法庭並作證,揭露日軍暴行。張慶哽咽着説:“我站在這裡,讓他知道我們後輩沒有忘記這段歷史,也沒有忘記他在法庭上的證言。”

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張慶講述曾外公許傳音的故事

徒步路線途經多個當年的難民收容所,包括拉貝故居、鼓樓醫院、寧海路5號等。

拉貝故居位於小粉橋1號。1930年,西門子公司總部任命約翰·拉貝為南京分公司經理。南京大屠殺期間,拉貝的住所最多時容納了600多名難民。西門子公司與博西家電公司的員工們在拉貝雕像前獻上鮮花,向這位德國友人致敬。

徒步者向拉貝雕像獻上鮮花

寧海路5號是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總部舊址所在。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阮傑在這裡介紹“寧海路5號”的故事。

當徒步隊伍抵達鼓樓醫院(原金陵大學醫院)校史館時,紫金草女孩正在演奏大提琴《南京難民合唱曲》。當年南京淪陷後,鼓樓醫院的醫務人員留守南京,不分晝夜救治難民。這首歌又名《蠶豆歌》,作者是時任該醫院行政主管的詹姆斯·麥卡倫。當年,由於食物緊缺,國際友人設法將募集到的蠶豆從上海運到南京分發給難民,麥卡倫觸景生情,寫下此歌,傳唱至今。

上午11時左右,徒步方陣回到終點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大家在明信片上寫下對和平的祈願,投入“時光信箱”,將和平寄語傳向世界各地。(李安琪 徐紅霞)

徒步者在明信片上寫下和平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