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11月22日電(記者陳席元)潰瘍性結腸炎是世界公認的難治疾病。記者22日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醫學院朱敏生教授團隊首次發現,一種氣單胞菌的新亞種可能是導致潰瘍性結腸炎的罪魁禍首。國際學術期刊《科學》21日在線發表相關研究。

  朱敏生介紹,《黃帝內經·素問》記載了一種名為“腸澼”的頑疾,患者長期腹痛、腹瀉、膿血便。現代醫學將這種疾病命名為潰瘍性結腸炎,由於病因不明,現有治療手段只能控制炎症,無法根治,部分重症患者不得不通過手術切除結腸以緩解症狀,但術後副作用大、復發率高。

  團隊觀察潰瘍性結腸炎的病理組織發現,腸黏膜巨噬細胞在炎症出現前就已缺失。在動物實驗中,小鼠結腸的巨噬細胞被清除後,小鼠未發生腸炎,卻在受輕度損傷刺激後,出現腹瀉、便血、免疫學改變等潰瘍性結腸炎的典型表現。

  “我們猜測,是不是腸道微生物産生某種能殺死巨噬細胞的毒素。”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南京大學醫學院博士生蔣志慧告訴記者,順着這個思路,團隊從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糞菌培養物中發現了氣溶素,並提取出産生這種氣溶素的病原菌。全基因組測序和生理生化實驗結果顯示,這些菌株屬於氣單胞菌屬的一個新亞種MTB。

  團隊研究了全國10省市79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發現超七成患者糞便樣本呈MTB陽性。“與其他氣單胞菌不同,MTB具有腸道定植能力。”蔣志慧介紹,患者濫用抗生素,或腸道受損,將促進MTB在腸道定植,“MTB一旦‘安家’就極難清除,所以潰瘍性結腸炎容易反復發作。”

  《科學》同期發表的評論文章認為,此次研究新發現的氣溶素和MTB,有望成為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新靶點。

  朱敏生&&,團隊已製備抗氣溶素中和抗體,在小鼠模型中取得預期結果。“我們將繼續嘗試噬菌體療法等手段,希望早日攻克潰瘍性結腸炎,讓患者遠離痛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