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世界市長代表聚首南京分享治理經驗

  文明互鑒,讓城市健康永續

  11月19日至21日,以“揚子潮涌 文明共啟”為主題的“2025世界市長對話·南京”活動舉行。南京這座濱江之城,迎來了來自文萊、埃及、德國、意大利等10個國家的城市市長及代表。世界城市市長在建設性的對話中分享城市治理經驗,探討生態修復與綠色轉型,為推動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3天時間裏,嘉賓們行程滿滿,收穫頗豐。

  活動第一天,嘉賓們就在球場上感受到了“蘇A”與“蘇超”的活力。19日一大早,嘉賓來到南京市雨花&&學,參觀學生球員訓練,與球員們進行了一場“點球大戰”。

  意大利科莫市市長亞歷山德羅·拉皮內塞踢進了一粒點球,他告訴記者,在他的家鄉,科莫足球俱樂部非常有名,科莫隊在意甲也是排名靠前的球隊。“體育可以讓城市友誼更緊密,説不定這裡的球員將來也會到科莫比賽。青年是我們的未來,我們要為青年人多創造交流機會。”拉皮內塞説,這是他第一次來南京,“希望這成為我們未來合作的起點。”

  “蘇超”南京隊西班牙籍主教練何塞·羅德里格斯也來到這裡,向嘉賓們介紹了他執教的感受。他説:“足球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溝通的紐帶,把我們大家&&在了一起。足球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腳下,就像兩個人之間的對話一樣,它也可以成為城市之間的對話。”

  埃及外交事務委員會理事會成員、世界城地組織北非區域辦公室主任穆罕默德·赫加吉告訴記者,在這裡,他看到了南京對教育和體育的重視。“足球是集體運動,球員間的默契協作能打造一支優秀的球隊。同樣,城市間的協作也很重要。體育既能為國家間的交往創造條件,也能增強城市互動,讓城市間的友誼更緊密,這就是體育的魅力。”

  南京依江伴河而生,江河滋養着文明,也塑造了這座城市的文脈。城墻保護的精細化管理、老城南深厚的“南京記憶”、江豚保護項目的經驗,都成為城市間文明對話的紐帶。

  在揚子江畔,水清岸綠的畫面吸引了嘉賓;在江豚自然保護區,嘉賓們乘船觀測江豚,與江豚卡通玩偶合影。德國迪特福特市市長貝恩德·麥爾説,江豚是生態保護的美好形象,這也證明,長江生態保護完全可以做得很好。“這樣的成績,應該要讓全世界知道。”

  埃及吉薩省位於尼羅河西畔,是埃及最為古老的省級行政區之一。吉薩省副省長阿卜杜勒哈利姆介紹,南京城墻與埃及古城墻十分相似,都有着悠久的古代文明,吉薩還擁有金字塔、斯芬克斯獅身人面像這樣震撼世界的文化遺産。“我個人參與了一個類似於南京小西湖‘微改造’的項目,以探索‘游客體驗’與‘遺産保護’之間的平衡。”她介紹,在項目實施中,政府與當地居民進行充分溝通,把開發的方案呈現給居民,更好地實現透明,在社區和政府間建立信任。

  在南京老城南參觀時,塞爾維亞諾維薩德市市長扎爾科·米欽告訴記者,諾維薩德是多瑙河畔城市,2022年獲得“歐洲文化之都”稱號,在城市建設中,政府部門也在思考如何將歷史景觀與城市發展相結合。“我們當前最大的文化遺産項目是阿爾馬什街區建設,全面更新基礎設施,努力恢復其三四百年前的風貌。我們看到了小西湖漸進式改造的成果,也希望以精細化的理念讓我們城市的老建築煥發生機。”

  在小西湖舉辦的古都風貌保護與復興文化沙龍活動中,馬來西亞馬六甲歷史城區工作委員會主席顏天祿説,城市更新中的遺産保護與智慧更新讓他感觸良多,因為20多年前在改造馬六甲雞場街片區的時候,他也面臨許多類似的問題。顏天祿介紹,鄭和下西洋時,就在雞場街一帶設立官廠作為補給中轉站,那裏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但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雞場街走向了沒落,將近70%的房子都荒廢了,我們看了很心痛。後來就成立雞場街工作委員會,來保護和振興整個片區。”他説,當時居民不理解,他就挨家挨戶去做工作,還到中國來考察,借鑒步行街的建設經驗。如今,經過25年的努力,整個片區2000多棟騎樓風格的建築都恢復了,更重要的是,雞場街片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成為展現中華文化的一道窗口。

  在21日舉辦的長江文化南京論壇上,與會嘉賓和專家提出了新的課題,那就是技術創新與河流資源的保護利用如何有機結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多部門地區辦事處主任夏澤翰,1999年就曾來到中國進行考察。他認為,河流應該是被照料的對象,而不是被征服的對象,而長江流域的保護無疑是中國保護水資源方面很好的案例。“中國在河流治理方面銳意創新,還通過立法形式保護長江,我們覺得這不只是去保護水資源或者其中的水生生物,更多是把生態保護作為城市發展的一個核心原則。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候鳥以及其他生物因此得到了保護。”

  河流是有生命的主體,同時它也帶來了文化和身份的認同,應該享有基本的“生存”和“健康”的權利。世界城地組織北非區域辦公室主任穆罕默德·赫加吉&&,河流的健康與其所維繫的遺産的完整性直接相關,健康的長江和乾淨的尼羅河,既是居民高質量生活的先決條件,也是為游客提供良好體驗的基礎。“我們崇尚工業文明的同時,也應該看到,保護城市和江河自身的文脈以及不斷的煥新,可以更好地反哺城市的發展,而不會損害城市的未來。”(衛鑫 陳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