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增8位院士,江蘇人朋友圈喜刷屏

  在蘇兩院院士總數達122人,居全國第三

  11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選結果。73位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人事關係在蘇院士有6位;71位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中,人事關係在蘇院士有兩位。此次增選後,在蘇兩院院士達122人,總數位居全國第三。此外,兩院新增51位外籍院士中有5位在蘇。

  記者採訪新當選在蘇兩院院士本人、所在單位,了解院士們的研究方向與學術成就,感知他們潛心研究、勇攀高峰的精神力量,也體會到“堅守、傳承”在他們心中的分量。

  究天人之際,解時代之需

  早期生命演化與地層學,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朱茂炎的研究方向。他向記者解釋:“我們的研究就像是給地球生命寫‘遠古家譜’,追蹤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動物,從生命起源到如今的演化軌跡。”

  生命起源大約在38億年前,朱茂炎團隊的研究重點是從38億年前追蹤到5億多年前,探究地球生命如何從最簡單的形態一步步變得複雜多樣,以及這個過程中生命演化與地球環境變化之間的互動關係。“生命到底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地球上會有生命?人類是不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存在?我們的研究就是在為這些問題尋找答案。”在國際學術舞&上,朱茂炎團隊的研究已佔據重要地位,“在這個領域的研究和國際同行是同步的,而且在某些方向上,我們處於領先水平”。

  朱茂炎的研究在於回答“我是誰、我從哪來”的人類“終極追問”,而陳延峰的攻關劍指人們生活中的切實問題——變壓器“嗡嗡”聲等低頻噪聲,傷人健康、令人煩惱。作為江蘇省物理科學研究中心教授,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全國重點實驗室、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長期從事材料物理與聲學超材料研究,帶領團隊研製出的超材料,不僅平薄輕質,還能高效吸收令人困擾的低頻噪音,成功解決了傳統隔音材料笨重、效果差的行業痛點。超材料技術已應用於國家電網、發電站等,並通過國産大飛機、超高速動車組等重大工程的驗證。

  聚焦前沿領域,面向應用需求,院士們的科研工作成績斐然。東南大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洪偉在毫米波基礎理論、芯片與系統、測量技術與儀器方面作出系統性、創造性貢獻。作為主要貢獻者之一,洪偉發展了“基片集成類導波結構及器件”新領域,突破毫米波多通道大帶寬測量系列關鍵技術,實現關鍵毫米波芯片的國産化替代和規模應用。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教授方秦,是我國防護工程領域著名專家,主要從事防災減災及防護工程領域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他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連續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終身科學影響力榜和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繼電保護作為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的第一道防線,相關技術曾長期被國外壟斷。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南瑞集團有限公司)電網運行風險防禦技術與裝備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鄭玉平,先後主持三代繼電保護裝置研製,首創多項關鍵技術。他創立的差動保護技術體系獲2020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相關成果應用於各電壓等級電網,出口21個國家。他帶領團隊研製的技術産品,已應用於國內外成千上萬個變電站,創造産值數百億元。

  不問冷熱堅守,唯求一事功成

  如今大熱的人工智能,在南京大學副校長,計算機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教授周志華剛涉足時還是冷門專業。這位本科、碩士、博士都在南京大學就讀的學者,堅信機器學習是人工智能乃至計算機科學的未來,以“機器學習理論與方法”為研究方向潛心鑽研。

  在人工智能核心的機器學習理論、模型與算法研究領域,周志華作出系統性、原創性貢獻。他是國際人工智能大會40年來首位來自歐美之外國家的程序委員會主席,也是1969年以來首位擔任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理事會主席的中國學者。周志華説,近10年來我國人工智能研究發展非常快,在一些領域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在人工智能領域頂級學術會議上,能看到許多中國學者身影。這不僅因為科研工作者努力,更重要的是,國家的發展讓科研工作者趕上了好時候。

  30餘年來,中國礦業大學教授胡振琪從事煤礦區生態修復研究,首創露天礦排土場關鍵層重構理論與技術,創立井工礦塌陷區動態治理技術,發明煤礦固廢堆場精準阻燃技術,引領我國煤礦區生態修復理論與技術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1991年,胡振琪成為中美聯合培養的第一位土地復墾學博士後,回國投身祖國建設。“科研的道路並非坦途。攻克一個問題,總會有新的問題等着去解決。”胡振琪説,“我們必須不斷探索、不斷創新。”針對煤矸石山治理課題,胡振琪團隊在僅有1.7萬元科研經費支持下,攻克“酸性矸石自燃”難題。該成果使治理區大氣中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濃度降低50%以上,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23年,胡振琪先後獲得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他説:“工科的創新體現在實際應用中,服務國家戰略、服務人民需要就是創新的不竭動力。”

  為電網打造安全運行的“貼身保鏢”,鄭玉平一幹就是40多年;洪偉在所在研究領域,同樣“數十年磨一劍”……新當選院士們身上,閃耀着“一輩子辦成一件事”的執着之光。

  續前輩星火,育明日棟樑

  科學技術進步、人民生活改善,得益於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接力奮鬥、不懈努力。

  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施毅教授,1989年在“兩彈一星”元勳程開甲院士指導下獲得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程開甲先生為國鑄盾、隱姓埋名的奉獻精神,以及他強調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緊密結合的治學理念,深刻影響了施毅的學術道路。記者採訪時,看到施毅辦公室裏幾乎沒有任何裝飾。他説,辦公室的功能就是方便與學生交流討論。“為他人爭待遇,自己不能特殊,我的導師程開甲院士為我們後輩作出了示範。”

  施毅長期扎根微電子領域,面向國家重大發展需求,承擔系列重大科技項目,在半導體表界面物性調控、材料和器件方面作出系統性的開創貢獻。他始終將人才培養置於核心位置。自1989年擔任輔導員起,他對學生工作的熱情從未減退。3年前,年滿60周歲之際,他欣然接受新任務——擔任新成立的健雄書院院長。“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主動適應00後學生的新變化。”施毅教授笑道,“我希望學生們能勇於追求卓越,走在陽光那一面。”

  除了在科學研究上攻堅克難,周志華在人才培養上也勇闖“無人區”。2018年,南京大學成立C9高校中第一個人工智能學院,周志華擔任院長並主導建立國內第一個完整的人工智能本科專業教育培養體系。周志華説,完成了一輪本科生培養後,學院已將新一版培養體系出版分享,希望跟兄弟院校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推進我國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在南京大學,周志華為大一新生講授“人工智能導引”課程。他帶領教師開設的全校通識課《科學之光——走近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選課學生爆滿。他撰寫的《機器學習》成為該領域世界知名的教科書,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出版,為海內外500多所院校採用。

  11月21日,江蘇人的朋友圈被江蘇新增8位兩院院士的喜訊刷屏。江蘇自古崇文重教,近年來更是注重基礎研究、科技創新。高校科研院所林立的深厚根基,研發投入強度逐年遞增的強大實力,助力人才成長的生態體系……共同形成盛産院士的土壤。

  對於一個地區來説,院士數量多少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區域科研能力的高低,也影響着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質量。科學之路,薪火相傳;創新江蘇,潛力無限。(徐冠英 楊頻萍 謝詩涵 張宣 楊易臻)